逄先知:
邓小平对马列理论作出了新贡献
逄先知, 1929 年生,山东胶县(今胶州)人。 1950 年毕业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历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见习秘书,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人员,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毛泽东著作研究组副组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编审,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合著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等。
逄先知说,在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无产阶
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使之得以巩固和发展,这一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无法预料的。列宁领导俄国革命胜利后,由于时间很短,他在这方面也不可能有系统的理论;斯大林的经济模式曾使一个落后的俄国变成欧洲第一强国,其作用不能否定,但最终证明是不成功的。毛泽东对于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提出过一些重要的思想,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和错误,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损失。
逄先知认为,邓小平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这一国际共运一百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十四大报告中所阐述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在这一领域有四大新贡献。
一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界定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他认为这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界定更为完善。
二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认识。邓小平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也是一场革命。说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改革,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要把人的积极性从旧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社会主义更加充满活力。逄先知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提法,比起把“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的力量,有着鲜明的不同,这才是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命题。
三是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提出的这一主张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逄先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消灭商品和货币的,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部先后提及过商品生产,他们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在理论上有所前进。但是,把社会主义经济确定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进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邓小平一个巨大的理论贡献,在这一点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革命。
四是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中共十二大把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提出来,体现了邓小平一贯主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思想。逄先知说,马克思和列宁也提过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是中共和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强调这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逄先知说,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已成为中共及其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共识。作为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邓小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贡献将是不可磨灭的。逄先知还专门撰文论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特点。他认为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最重要、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实事求是为思想基础。逄先知说,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已经历 70 余年而一直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其所以如此,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年代到建设年代,始终遵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冲破各种阻力,恢复并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对形势的估量和判断,在关键时候作出的重大决策,以及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所以是正确的,他的革命胆略,政治上理论上的勇气和果断精神,所以是过人的,固然同他的智慧、丰富的经验以及在长期的艰苦斗争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性格分不开,但归根到底是在于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条。他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在概括和提炼群众的实践和历史创造活动中产生的。
第二,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逢先知认为,这是邓小平同志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就开始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就十分专注地思考、研究、规划怎样尽快地把我国国民经济搞上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变成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到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到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始终贯穿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这个唯物观的基本原理,并且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这个原理。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第三,采取改革开放的新方针。逢先知认为,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整套的理论、方针、步骤和措施,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说,提供了许多全新的东西。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大的特色就是改革开放, 这是邓小平同志在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全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之后,紧接着同时提出来的两大战略决策。
第四,坚持“两手抓”。逢先知认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是个辩证法的两点论,是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法的一个十分精到的特点。邓小平同志还用辩证法的另一突出特点,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抓要点。他所具有的这种驾驭全局的大战略家的品格,在民主革命时期,在他领导一个战略区,统帅一个方面军的时候,早已显露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十多年的历史中,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式过程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面对纷坛复杂的局面,总是从战略上着眼,高瞻远瞩,统筹全局,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加以解决,从而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五,设计了中国通向未来的现实之路。逢先知认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实际,根据对社会主义历史的总结和对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的冷静分析作出的,达到理想的道路又非常实际、现实,如分三步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然后达到共同富裕;“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等等,从理论到战略方针、战略步骤、具体政策以至工作方法,可以说都达到理想与现实比较完满的结合。
逢先知说,从 1935 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到 1945 年
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其间经历 10 年思想上、理论上的准
备,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从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
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到 1992 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共经过 14 年时间的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一百多年来受尽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邓小平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努力把中国由下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