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史卷六十八传第二十七

赖文光 任化邦 朱宏升 张宗禹 袁大魁赖文光

赖文光生于清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年)。他「生长粤西」,道光三十年

(一八五○年)从天王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壬子二年(一八五二年),经迁拔出来,职司文务,任居朝班。丙辰六年(一八五六年)秋,天京事变后, 文光自念值国家多故之秋,正是君臣尝胆之时,是以弃文就武,奉命出师江西,招军以期后用,准遇事先行后奏。丁巳七年(一八五七年)秋,诏命回朝,保卫畿辅。戊午八年(一八五八年)春,天王知文光忠心为国,特予重任,命往江北,协同成天安陈玉成,佐理战守事宜,永固京都门户。文光受命之下,克业自矢,诚恐有负天王交给他的重任。从此,他在江北作战①。庚申十年四月,他与壹天将洪仁正等同克复天浦省,在此镇守②。

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年)七月,安庆失守,人心惶惶。陈玉成要退守庐州。时文光驻军黄州③,向陈玉成上谏议,主张北连张洛行、苗沛霖,以顾京左,西出奇兵,进取荆、襄,可图恢复安庆,俾得京门巩固,方是上策, 不可退兵。陈玉成不从忠谏,命各军退回庐州④。文光已经以久著功勋封爵杰天义,归庐州后,陈玉成复行奏请加封为遵王,命与扶王陈德才、启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等远征西北,广招兵马,以图早复安庆。这年年底,文光等统率军队出征,他在自述里记远征的辉煌战绩说:「直进武关,越秦岭,抵中原,出潼关,于壬戌十二年(一八六二年)冬,由郧阳而进汉中,一路滔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甲子十四年(一八六四年)正月,从汉中归救天京,因饥荒无粮,被阻于鄂、皖之交,其间经过,详见陈德才传。

天京于甲子十四年六月失陷,人心慌乱。军中有偏将何、马、范、陶等谋叛变,文光发觉,立刻加以镇压,军心赖以安定①。九月,扶王陈德才等部下纷纷叛变,所统各军崩溃,陈德才服毒死。那时候,太平天国在长江北岸大军只剩文光部队和蒙、亳队伍几万人还团结不散。蒙、亳队伍的家乡在安徽蒙城,亳州,一年前已经给刽子手僧格林沁焚烧了,他们无家可归,都有血海深仇,由他们的领袖任化邦、牛宏升、张宗禹、李蕴泰等代表他们,誓同生死,万苦不辞,请文光领导,以效忠太平天国。文光当君辱国亡家破之后,正要竭尽人臣的忠忱,现在得到蒙、亳队伍的效忠报国,使他说不尽的

① 据赖文光自述。至赖文光生年,是据李鸿章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九日生擒赖逆东捻肃清摺,见李文忠公奏稿卷十二,赖文光在太平天国丁荣十七年(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就义,时年四十一岁推算。

② 据光绪江浦埤乘卷十四、光绪续纂江宁府志卷十三。

③ 据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秀成致杰天义赖文光谆谕。

④ 据赖文光自述。

① 曾国藩清同治三年六月复吴竹庄方伯说:「鄂中之贼,发股二、三等头目何、马、范、陶诸酋,遣人诣黄州投诚,并愿攻未降之贼以自赎。如果办妥,发灭则捻孤,或易剿办」。同月复冯萃亭军门说:「鄂中发股投诚诸酋,惜为赖逆所觉,自相残杀,事已不成」。均见钞本曾国藩书牍卷五。

欢欣鼓舞②。于是把他们用太平天国兵制组织起来,用太平天国兵法训练他们,领导他们向复国的战斗目标前进。又因为他们以精骑善走著名,就特用一种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以走疲劳敌人,我为主动,敌为被动,待敌跟追疲惫,乃突起合兵把它歼灭。这一枝队伍,就以英雄无敌的威风出现在战场上, 成为一枝百战百胜威震敌人的军队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