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选择

  1. 世纪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许多欠发达国家仿效已经工业化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但均以不成功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的欠发达国家获得了政治和经济的独立,使他们有可能对发展的历史进行全面的反思。50 年代后,在欠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两种较为典型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进口替代型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前者是既可以减少外汇支出又可以满足国内市场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而采取的工业化战略,后者是为了增加外汇储备以满足国外市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而采取的工业化战略,经常表现为利用国外的技术和国内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生产出国际中场所需要产品。当然,这两种战略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经常是两者并存,或以其中一种作为某一时期的重点。

无论是进口替代型还是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其本质仍是以仿效传统工业化国家的经历而形成的,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通常称之为传统发展战略的两个组成部分,其目标正如前所述,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唯有采用大规模的生产方式。由于这一生产方式已相当成熟,使许多欠发达国家奉行一种对此采取鼓励和促进的政

策,强调产品的大批量生产,追求的是采用集中的生产技术,创办大的工厂和产销集团,追求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特别是家用电器、汽车、化工产品之类的具有广阔市场的产品。

传统发展战略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前提: (1)假定资源是可以无限制地提供的; (2)大规模或大批量生产设备是获得规模效率和规模经济的基本手段; (3)经济增长与目民收入是成正比的,而实施的基础则是资金、人才和技术。

欠发达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技术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提供,一项技术的引进往往会引起本国相关条件的变化,甚至引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发达国家形成一种新的依赖关系。当从替代进口型转向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时,欠发达国家会进入由发达国家所控制的世界市场中,而且被纳入跨国公司的经济轨道上去。

欠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初期阶段,欠发达国家还处于不发达的农业社会阶段,为换取外汇以获得本国工业化的设备和技术,不得不以出口本国资源为主,而能获得的技术和资金却十分有限,造成出口收入与进口需要之间的差距,唯一出路是从富国谋求借贷与援助。

到第二阶段,欠发达国家的某些产品的出口潜力已得到发展,如机械化的原材料开采、农产品及工艺品等,这就增加了出口与赚取外汇的能力。由于大部分出口产品集中在少数的几种材料和产品上,国际市场的波动会使出口收入发生很大的波动,由此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目标。进入第三阶段, 欠发达国家一般不仅能生产供出口的本国传统产品,而且还可以生产初级的进口产品,有可能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单纯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道路并不成功,它虽然能在短期内节约本国用于进口的外汇,但极容易造成体制的僵化,许多欠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一些没有政府的保障、政策的扶植、巨颔的投入就不能生存的无效或低效的工业部门。这些部门结构庞大、设施的利用率低,采用的大多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 而且大多起始于消费品的生产部门。但是,由于最高关税集中在消费品的进口方面,实际上保护的是并不重要的消费品工业,导致市场发育的不完善, 违反了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有效分配原则,也容易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且,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于本国缺乏吸收革新能力,将不可避免地使这些技术以低水平蔓延。

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造成一种“内向型”的发展道路,但它对外资和国外技术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出口导向型战略是一种“外向型”的发展战略,许多欠发达国家是在 60 年代中期后开始向这方面转变的。最迅速增长的部门是电器和日用品。很多年的进展,按出口构成已经大体形成了四个主要地区; (1)东亚国家和地区(韩国、香港、台湾等),它们资源有限,出口产品多集中在服装、电子产品方面,制造业产品占总出口产品的 80%以上,韩国的汽车出口也在逐年增加; (2)较发达的拉丁美洲国家(巴西、墨西哥等),这些国家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基本工业部门,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机械、交通工具方面,制造业产品占总出口产品的 30%; (3)东南亚国家联盟(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其制造业产品在总出口中的比例增长迅速,至少在 3O %以上,制造业部门不太复杂,主要出口产品是电子产品;

(4)印度次大陆(印度、巴基斯坦),主要出口产品集中在服装及纺织品方

面,制造业产品占总出口产品的一半左右。

欠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展,引起其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在上升,这几乎是一切工业化国家的共同特征。

表 3 欠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 (%)

国家类别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60

1978

1960

1978

1960

1978

低收入国

50

38

17

37

33

38

中等收入国

22

16

31

34

47

50

注:低收入国指 1978 年人均 GNP 低于 360 美元的 38 个国家;

中等收入国指 1978 年人均 GNP 高于 360 美元的 52 个国家。

从全球的经济趋势可以看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无一不是以追求经济增长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而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已经成为各国普遍认可的一种衡量发展的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流行已久的经济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为前提的,即侧重于物质消耗。占世界总人口 6%的美国,其本国资源并不丰富, 却消耗着世界资源总消耗量的 40%,假如欠发达国家按美国资源消耗量的 50

%计算,所需的资源年消耗量将是目前世界资源年消耗量的 4 倍以上,地球资源能够支撑这种发展模式吗?或者说,欠发达国家的人均物质生产和消费水平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吗?如果能达到,又能维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