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的传输

在 19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电力技术在通信、照明、运输、动力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社会对电力需求开始急剧增大。由于当时的电力都是直流电,因此输送不远,限制了电力的应用。

早期的工程师们都致力于研究直流电,发电站供电范围有限,这实质上还是蒸汽时代一个工厂安一台蒸汽机思想的继续。

用直流输电,由于用户的电压不能太高,因此输送较远的距离要加大电流;而电流愈大,输电线路发热就愈严重,损失的功率就愈多,结果将降低用户电压。离发电站愈远的用户,所得到的电压也就越低。为了减少输送线路中的损失,只能采用高压。如果在发电站能将电压升高,到用户再降下来, 就能解决低损耗远距离输电的问题。能够适应这种输电方式的唯有交流电。

关于电能的输送方式,即采用直流电还是交流电的问题,曾引起很大争论。爱迪生和英国物理学家开尔芬(即 W.汤姆生)都极力主张采用直流电, 而美国发明家威斯汀豪斯(G.Westinghouse l846—1914)和英国物理学家费郎蒂(S.Z.Ferrandi 1864—1930)则主张采用交流电。

伦敦和纽约的中央电站建立后,白炽灯很快压过了煤气灯和弧光灯。但

爱迪生的技术系统是以直流为出发点的,他创建的电站由于受输电距离所限,也只是些小型直流电站。爱迪生没有受过学校正规教育,因此虽具发明家、企业家的气质,但由于交流电涉及到复杂的理论计算,阻碍了他对交流电的理解,使他在这场供电方式的论争中,成为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

当时,电力的应用从照明向动力方面扩展,加之大型电站的建立,迫切需要解决低损耗远距离输电的问题。许多科研工作者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这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费郎蒂用实验证明,采用交流高压输电方式是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的。1888 年,由费郎蒂设计的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交流电站开始使用。他用钢皮铜心电缆将 1 万伏的交流电,送往相距七英里的市区变电站,

在这里又将电压降为 2500 伏,再分送各街区的二级变压器降为 100 伏供用户照明。但这还不是三相交流电,输送距离也不算远。

有关三相交流输电的理论,以出生于俄国奥德萨的工程师多利沃-多布罗沃尔斯基(Dolivo-Dobrowolskyl862—1919)为中心,做了大量研究。他于1889 年最先制作出功率为 100 瓦的三相交流异步电机,1890 年研究了三相四线式配电方式。1891 年,德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在他的指导下,架设了 178 公里的远距离输电线路。这条线路采用三相制,用 15~30 千伏高压,将内卡河用水轮发电机发出的电能输送到法兰克福世界博览会会场,然后由变压器降到 120 伏和 400 伏,分别供照明和带动一台 300 马力的电动机用,输电效率达 70%~80%,由此向全世界证实了三相高压交流输电方式的可行性。美国威斯汀豪斯的西屋电器公司,对交流电和变压器作了大量研究工作,该公司为推广高压交流输电方式,以击败爱迪生并取得对美国电力的垄断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设计制造了包括 12 部 3 相发电机在内的全套交流输电设备,

并于 1893 年在哥伦比亚的世界博览会上,又一次成功地证实了高压交流输电方式的优越性。当时美国正在尼亚加拉建设水电站,但采用哪种供电方式尚未决定,由于威斯汀豪斯的胜利,该电站决定采用三相交流供电制,并决定使用西屋公司生产的发电供电设备。该电站于 1896 年投入运行,总容量达

10 万千瓦,在电站将发电机发出的 5 千伏电压升到 1 万 1 千伏,输送到 40 公里的巴伐罗市,由此击败了以爱迪生为代表的直流供电方式,使高压交流输电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

由于电灯只在每天的一部分时间内用电,因此早期的电站的平均负荷只是其峰值的 10%左右。1910 年随着电力牵引的动力用电增加,使这些不规律的用电趋于平衡,从而使电站开始有规律地运行。进入 20 世纪后,在全世界形成了电气化高潮。由于输电电压愈高,电能损失就愈少,因此输电电压在不断增高。1923 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 22 万伏交流输电线路, 1935

年采用 33 万伏,60 年代出现了 40 万伏供电线路。电力价格在 30 年间(1905~ 1935)下降了 90%,发电量、电力网的长度都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