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视

电视是传播活动图像的综合性电子技术。早在 1884 年德国的尼普科夫

(P.G.Nipkow l860—1940)就在研究用机械扫描方式进行图像传输的问题,但电视的正式发展却是 20 世纪的事。

1907 年俄国的罗辛(B.R.Rosing l889—1933)提出使用尼普科夫盘对景物进行扫描,用阴极射线管进行远距离接收的电视方案,按这方案阴极射线管的荧光屏上会出现原图案的黑白图像。1908 年苏格兰工程师斯温顿

(C.A.A.Swinton)又提出了摄像管的设计方案。1920 年后机械扫描的电视开始问世。

1925 年,英国的贝尔德(J.L.Baird 1888—1946)公开表演他设计的

机械电视系统。他用一个带透镜的尼普科夫盘扫描图像,每秒 5 帧,每帧 80

条扫描线;以后不断改进,终于 1929 年获得英国广播公司允许,开始公共电

视广播,扫描指标为每秒 12 帧、每帧 30 行。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艾夫斯(H.E.

Ives l882—1953)于 1927 年在华盛顿与纽约间播送了指标为每秒 17.5 帧、

每帧 50 行图像的机械电视。由于技术的不断改进,到 1932 年美国无线电公

司发射的图像指标已达每秒 24 帧、每帧 120 行。

30 年代初,由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兹渥里金( v.K.Zwory-kin 1889

  • )在 20 年代研制的利用板极调制、静电聚焦的电视显像管很快取代了机械式图像再现装置。同时,他于 1933 年公开发表了对光电摄像管的研究成果,后来又进一步研制成功更为灵敏的正析摄像管。1936 年,贝尔德电视公司在英国正式开播黑白电视。

由于上述的技术进步,图像分辨率有了显著提高。1935 年英国规定了每秒 50 帧、每帧 405 行的国家标准。美国于 1941 年开始正式的黑白电视广插,

采用了指标为每秒 30 帧、每帧 525 行的标准。

30 年代后期,美国和英国都开展了对彩色电视的研究,探索用高分辨率标准顺序的发射方法。

1940 年,美国的戈德马克(P.C.Goldmark l906— )研制成功逐场顺序传送的彩色电视系统 CBS 制, 1951 年美国试播了这一制式,但它与黑白电视不能兼容,其发展受到限制。美国国家电视委员会(NISC)致力于黑白与彩色兼容的电视系统, 1953 年获得成功。其原理是将彩色图像分解为两部分发送,一部分是图像的亮度信息,黑白电视机可以响应;一部分是彩色信息,黑白电视机对此无反应。

1954 年,美国电视广播开始采用 NISC 制, 1960 年日本也采用了这个制式。1967 年,英国和德国采用了对 NTSC 改进不大的 PAL 制,即由德国的布鲁赫(Bruch)1962 年研究成功的“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前苏联和法国则采用了对 NISC 改进较大的、1956 年法国的亨利·弗朗斯提出的“顺序传送彩色与存储制”,后来称做 SECAM 制。这三种制式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标准制式。

电视不仅用于大众传媒、家庭娱乐,也广泛用于工业和科研。除广播电视外,还有工业电视、红外电视、空间电视等多种用途的电视,到 70 年代,

全世界已拥有 3 亿台电视机,电视已成为普及率最高的电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