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国

德国产业革命发生在英、法之后。虽然有许多经验、技术是可以借鉴和利用的,但是德国原是一些以“神圣罗马帝国”为名义的分散的小封建国家, 直到 1871 年才统一。1815 年维也纳会议上承认主权的小国家达到了 8 个, 其中最大的是普鲁士。普鲁士在拿破仑体制影响下虽然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但很不彻底,东部农场被容克地主所控制, 1807 年废除了世

袭的隶民制, 1810 年强制性地废止行会。直到 1830 年(部分地区到 1848 年)才出现英法早已实现的情况:农民摆脱了世代奴役获得迁徙的自由、就业自由,并废止了行会特权。19 世纪上半叶,德国各分裂的小国都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农业改革,工商业也发展起来。与缓慢而不彻底的政治改革相比, 在哲学家费希特(J.G.Fichte 1762—1814)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使教育领域得到改革,小学教育得到整顿,中等教育也在努力改革中。1810 年创设了柏林大学,费希特被任命为校长; 1821 年又设立了以技术教育为主的柏林实业学校,其影响很快遍布全国,各地纷纷设立中等技术教育学校。

教育制度改革的成果,到 19 世纪中叶就显现出来。在德国产业革命中起到先驱作用的柏林机械工业的核心人物玻尔西希(A.Borsig 1804—1854) 就是这类学校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学校到 19 世纪后半叶成为高等工业学府,

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1865 年)、慕尼黑工业大学(1868 年)、亚琛工业大学(1870 年)、柏林工业大学(1879 年)等都是这类学校。这些学校培养出一批具有近代科学技术素质的优秀人物,他们推动并完成了在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兴起的德国产业革命,使德国的经济迅速建立于这两次技术革命的基础之上。

德国的产业革命虽然晚于英国和法国,但欧洲大陆上第一家纺织厂早在1783 年即于格廷根建立。它有一座五层楼的大厂房,里面满布纺纱机,这是德国也是欧洲大陆近代形式工厂的开始。

一般认为,德国产业革命开始于 19 世纪 40 年代,以铁路建设为开端全面展开。1825 年英国斯托克顿到达林顿铁路通车后,引起德国政界和经济界的极大关注。1835 年德国第一条铁路通车,使的是英国史蒂文森制造的“鹰” 号机车,到 1848 年 3 月革命初,铁路总长达 4300 公里,超过了法国,到 1875 年达 27795 公里。与此同时,德国的钢铁工业在克虏伯(A.Krupp 1812—1887) 引进贝塞麦的转炉炼钢法和西门子-马丁平炉炼钢法后,得到迅速发展,克虏伯工厂所在的埃森也成为闻名世界的钢铁城市。到 1900 年,德国生铁产量已

超过英国,以电力机械的发明与制造著名的西门子·哈尔斯克公司于 1847 年成立。

19 世纪 40 年代后,在德国出现了一批受过良好技术教育的工程师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是在英法留学后回国的,他们在近代技术的科学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到 1870 年德国产业革命结束时,其生产能力已超过法

国。在 1873 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以德国为中心形成了资本主义垄断体制,“卡特尔”(联合企业)开始出现。

这样,德国仅用了 40 年时间,从一个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一个工业强国。德国的工业化以英、法为榜样,利用自己工程技术人员的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利用了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的新兴技术,以产品的高质量而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