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行政区划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导致周王室衰微。这些诸侯国在新开辟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是开始建立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通过分级管理,进行有效统辖。
春秋时期的郡名还很少见,当初主要为满足军事防卫的需要,各国诸侯开始在边远地区置郡,由君的重臣率军驻守;战国时代,郡的设置增多。县和郡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行政区划的真正开始。
县的设置起源春秋时期的楚国。在当时,周代的诸侯国息国号称千乘之国,北结齐郑、南抗荆楚。春秋初期为楚文王所灭。
据《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约公元前680年,楚文王在息国这个地方设县,这是见于记载的楚设县和县置尹之始。从此,息县成为楚国向北扩张的重要据点和稳定的兵源地,使楚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楚国初创的县制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楚王对县公、县尹有任命与调遣的权力。它不是世袭之官。其次,楚王可以直接从县邑征集军队。息县之师战斗力较强,人数较多,在楚国争霸中原之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还有,楚王可以直接从县邑征集赋税。县邑是楚王的直属辖地,也是征收赋税的基地。
由此可见,楚国创立县制,是把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都集中到国君的手中。为全国的政令统一与中央集权开创了历史的先例。正由于楚文王重视县制的建设,他不仅统一了南国山河,更融合了边疆数十个部族,为华夏的大一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春秋中期,楚国新设的县已经多了起来。楚国县的长官称为县公,也称为尹。楚县长官之所以称为公,是和楚国的官制分不开的。楚国的高级官吏大都称为尹,如令尹就是楚国最高官职,其次尚有左尹、右尹、箴尹、连尹、宫厩尹等。楚国县尹的地位仅次于楚国的令尹和司马,县尹可直接升为司马。
晋国在春秋时设县也较早。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公元前635年,晋国的赵衰在原这个地方做大夫,狐溱在温这个地方做大夫。晋称县的长官为大夫。原大夫、温大夫即原县、温县的大夫。当时还没有“县”的称谓。
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晋文公执政时期的重臣先茅,是当时的军事统帅,为晋国立下许多功勋,其家族因此飞黄腾达。
公元前627年,晋文公之子晋襄公赐封“先茅之县”,先茅受赐之县在今山西省平陆县的茅津渡。这是晋国见于记载的设县和置县大夫之始。从此晋国有了“县”的称谓。
晋国在春秋中叶已较普遍地设置县。当时晋国的常常作为私人采邑。比如晋平公时韩氏已有7个县,羊舌氏已有两县,晋全国已有49个县。
县之别于一般采邑者,大概比一般采邑为大,出得起重赋。这里“县”与大家、强家互称,饶有意义。
晋国对于他国来奔的人的赏赐,也以县为单位,更可见晋在春秋中叶置县的普遍。至春秋后期,不仅晋国国君已掌握有很多的县,强大的大夫随着权力的增大,也已辖有若干县。
春秋初年,晋、楚等大国为了加强集权,强化边地防守力量,往往把新兼并来的小国改建为县,不作为卿大夫的封邑。
春秋时期的县同卿大夫的采邑已有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只要不是夺爵灭宗,总是代代世袭的。县大夫虽然也有世袭的,但它则经常更换。
此外,县之不同于封邑者,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的制度,一方面便于君权集中,另一方面又加强了边防。
至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的变化,一些诸侯国出现了代表新兴地主势力的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就在他们的领地内推行了县制,因而县也就逐渐变成了一种地方行政组织。同时,由于县的普及,原来国与野的分界,也在逐渐消失。
虽然战国时期的县已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不过这一时期的县与以后的县并不完全相同。
一是保留着分封制的残痕,如君主可以把县赐送给臣子,县尹可以世袭等;二是县的规模相差悬殊,大的如秦、楚灭了一国置一县,甚至灭了陈、蔡这样的中等国家以后也以一国置一县;小的如齐国的县,大致是一乡置一县。当然,那时最多的还是以一邑之地置一县。
春秋战国时期郡的出现,最早的关于郡的记载见于《国语·晋语》。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子挚讲,晋国犹如秦国的郡县。这是公元前651年的事,说明秦国在公元前651年即春秋前期已置有“郡”。只是当时郡名还很少见。
郡一级行政区划的设置,主要为满足军事防卫之需要,各诸侯国开始在边远地区置郡,由国君的重臣率军驻守。郡的长官称“守”,由诸侯国国君任免。
战国时期,郡的设置增多。《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28年,“魏纳上郡十五县”。
公元前312年,赵惠文王于“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史记·匈奴传》说,“魏有河西、上郡”,“秦有陇西、北地、上郡”,赵国“置云中、雁门、代郡”,燕国“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
可见,战国时各诸侯国已普遍置郡,且多置于各国的边远地区。
县和郡均出现在春秋前期,但是设郡晚于设县,而且在春秋时代郡的地位低于县。这并不是县大郡小的缘故,主要是由于郡置于比县还遥远的边荒之处,地广人稀,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相对来说不如县那么富裕。郡、县也就有了好、坏的分别。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遍地烽火,边地和内地、荒僻地区和富庶地区的差异缩小,而且几个强国不断向外拓展,所以边郡日益增大,地位不断提高。边地郡大,逐步地在郡下分置数县;内地事多,在数县之上逐步地置郡统辖,渐渐地形成郡统县的两级行政区划。
战国后期,郡县制在各国已经较为普遍地实行。可是,在整个战国时期,郡县制始终是分封制的附庸,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郡县制才正式成为全国划一的行政区划。
因此从纵向角度来看,我国最早的行政区划是郡县制,它萌生于春秋,演进于战国,正式确立于秦代。
[旁注]
楚文王(?~公元前675年),早年受过严格的教育,他的师傅是从申国请来的,史称“保申”。在位期间,所做的最有影响的一件大事就是设置县制。楚国县制是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之始。他还完成了父亲楚武王的遗愿迁都于郢。
晋襄公(?~公元前621年),晋国国主,晋文公之子。他温文尔雅,善纳箴言,在位期间联齐、郑,数败嬴秦,抑克荆楚,使晋国国势持续鼎盛,霸业得以平稳过渡。
羊舌氏 春秋时晋国人。为羊舌氏的得姓始祖。晋武公子姬伯侨,生姬文,文生姬突。晋献公时封为羊舌大夫,采食于羊舌邑,其子孙因以邑为姓,称羊舌氏。
夷吾(?~公元前637年),即晋惠公,春秋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之子,春秋霸主晋文公的弟弟。他当国君14年,努力保持国力,因而在春秋争霸的环境中没能对外扩张。
赵惠文王(公元前308~公元前266年),也称文王,嬴姓,赵氏,名何,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阅读链接]
楚文王设置息县之初,当时有人主张将息县作为赏田,赏赐给那些有功劳的人。
但楚文王认为,之所以在息设县,是为了收取赋税,抵御北方,要是作为大臣的赏田,楚国的财政就会受到影响。楚国设县之后,朝廷税收增加了。另外,楚国的国君有权调遣息县的军队。当时从息县征兵组建的军队,是一支直属于楚王的正规军,战斗力非常强,在楚国争霸过程中立下了功勋。楚文王设置的息县,开启了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