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行政区划的大变革

唐代的行政区划制度,是我国行政区划沿革史中的一个大变革。在这之中,唐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建立的都护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唐初将郡改称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调整之后的唐代行政区划,形成了道、府、州、县层级管理制度。到唐代末期,全国已经出现了数个藩镇,大多数是节度使管辖。

唐代前期盛时的直辖版图,置州县的领土小于汉代。如以羁縻府州范围言之,则远远超过汉代。

唐代全盛时有800多个羁縻府州,分属边州都督府和6个都护府。6个都护府所辖羁縻地区极为广大。如安北至西伯利亚南,安西最远至波斯,北庭西至咸海,安东至朝鲜半岛、日本海,安南至云南东南部和越南北部。

唐高祖建国后,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汉代的刺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此时天下已经不是秦代建国时的36郡的规模,州数激增到了300以上,朝廷管理非常不便。

627年,唐太宗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和岭南10个“道”。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639年,十道统领府、州、县。

733年,唐玄宗进一步分成了15个道,山南分置为东、西两道,关内道长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增置都畿道,江南分置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各道置采访使,仿照西汉的刺史制度,只起监察性的作用。740年,15道统领府、州、县。此时,唐代的疆域已超过汉武帝全盛时期。

经唐玄宗改置,诸道的范围渐成定制。但“安史之乱”发生后,原本只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节度使一般被授予州刺史,于是同时掌握本州甚至邻州的军政权力,而且其辖区也称为“道”,或称“藩镇”,成为有实际权力的一级非正式行政区划。

唐代的道始终以监察为目的,并无长期设置的长官。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天下政区已经基本被各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防御使瓜分,贞观、开元年间的十道、十五道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

唐代将部分比较重要的州命名为府,以示与一般州的区别。同时,与府并列的还有都督府与都护府,但是都督府由于都督权力太大,在设立后又撤除。

唐代还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所有的州和县分级。其中州最多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共7等,县则分为京、畿、上、中、中下、下。

各级行政区按照级别的不同,其官吏级别、人数等建制都有所不同。这是一种按情况将部分次级行政区特别处理的做法。

在唐代的行政区划中,不但有唐太宗新开的“道”,还有唐玄宗新开的“府”。以后设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为唐代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

唐代诸府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诸京都和皇帝驻跸之府、在内地重要地区设置的府,以及边地设置的府。

诸京都包括陆续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驻跸之地改置为府,以示不同于常州,如并州改置为太原府,荆州改置为江陵府。终唐之时,此类府有京兆府、兴德府、凤翔府、河南府、兴唐府、河中府、兴元府、成都府、太原府和江陵府。

在内地重要地区置都督府有扬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等。710年,唐有24个都督府,分辖国内各州,只有畿内诸州不隶。但不久即以权重而废。

边地置都护府有6个,即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边地都护府是唐王朝为督察边境各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在唐代行政区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安西都护府是唐代管理西域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640年设置于高昌,即吐鲁番。648年移至龟兹。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波斯。

在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守备天山山脉南侧的丝绸之路,防备突厥、吐蕃等势力。

安北都护府是唐代管理铁勒诸族的都护府。646年,唐代联合回纥等铁勒部落,击灭薛延陀。647年设置于郁督军山。

唐太宗于铁勒故地设六府七州,六府是瀚海府、金微府、燕然府、丘陵府、龟林府、卢山府,七州是皋兰州、高阙州、鸡鹿州、鸡田州、榆溪州、蹛林州、窦颜州,由燕然都护府管理。

治所在阴山之麓,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

单于都护府是唐代安置东突厥降部的都护府。630年,唐军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亡。650年平定东突厥后,设置于今呼和浩特附近。统辖今内蒙古地域。

唐代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及定襄都督府、云州都督府。唐高宗设瀚海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苏农等24州。663年,改称云中都护府;664年,改称单于大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原为唐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设置于平壤。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和东北地区。罗唐战争后,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代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

安南都护府为唐代的6个都护府之一,管辖交州地区。前身为622年设置的交州大总管府。622年,唐代朝廷设立交州总管府。624年,改交州总管府为交州都督府。627年,交州都督府归岭南道管辖。

679年,将交州都督府改置为安南都护府,治所位于宋平,即今越南河内,由交州刺使充任都护。757年改名镇南都护府,760年复名安南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是唐代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单位,管理区域东起伊吾,西至咸海一带,北抵额尔齐斯河到巴尔喀什湖一线,南至天山。府的治所在庭州,即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庭乡。

唐代在当地推行二元化管理,在汉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推行和内地一致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和行政区划。在其他区域维持当地民族的行政管理制度,仅假以其首领唐代官职名号,以示羁縻。

唐代的节度使,确定时间是711年,当时以凉州都督充任河西节度使,并被列入正式边疆官制。

后来,国中遍置节度使,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所载,在806年至820年间,唐全国有47个节度使。他们统一道或数州,军事民政,命官、征税,皆得独立,父死子继,自以世袭,号为留后而不待朝命。至此,唐初的行政区划单位“道”已徒有虚名了。

纵观唐代行政区划变革,唐太宗创立了“道”,唐玄宗把“府”引进行政区划中来,后来又把节度使变成正式建制,使唐代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成为三级制。后期的道、节度使、府或州、县制,由于道已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旁注]

羁縻 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这种羁縻状态不利于落后各族。唐天宝年间,云南成立南诏国,才改变了上述两种不利的形势,对各族民众说来,推动作用是不小的。

唐高祖(566年~635年),李渊,字叔德。唐代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奠定了彪炳千秋的290余年的盛唐霸业,并因之得到了后人的褒扬。

唐太宗(599年~649年),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书法家和诗人。开创了我国历史著名的“贞观之治”,将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兴盛,为后来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唐玄宗(685年~762年),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亲窦德妃。唐玄宗也称唐明皇。在位期间,开创了唐代乃至我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唐宪宗(778年~820年),李纯,初名淳,唐顺宗长子。唐代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朝廷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李吉甫(758年~814年),唐宪宗时宰相,地理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字弘宪。赵郡,今河北赞皇县人。父栖筠,唐代宗朝为御史大夫。吉甫以门荫入仕,德宗时,任驾部员外郎,颇为宰相李泌、窦参推重,后出为郴州刺史。宪宗即位,征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不久,入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得宪宗信任。

[阅读链接]

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西域、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10个节度使。多分布于边地。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往往封郡王。其中,范阳,即北京地区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多的。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