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

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行政区划从常规到嬗变,各割据政权纷纷增建州郡县,划定势力范围,加强行政管理。

三国时代,曹魏、蜀汉、东吴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均实行州、郡、县三级制。西晋保留了三国时期的州制,州以下分郡、王国,有大国、次国、小国三种类型。

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侨置政区,有侨州、侨郡和侨县,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制度。

三国分为曹魏、蜀汉及孙吴三国。这三国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州设刺史或州牧。郡设太守。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三国又根据自己的情况各自划分了一些地区。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是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

曹操以司隶校尉所辖地区置司州,这是13州中最后正式命名的州。司州辖三辅、三河,以及弘农等7郡。司隶校尉的属官有参军、都官从事、功曹从事等。司州的设置在曹丕称帝之后延续了下来。

司州之外,曹操还沿汉制,将所控制的幽、凉、兖、冀、并、徐、青、豫、雍9州,再加上只占据部分郡县的荆、扬两州,合司州为12州。刺史改州牧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曹魏对于蜀汉控制的益州、梁州与东吴控制的扬州、荆州、交州也分别任命刺史,史称“遥领”。遥领的制度蜀汉、东吴也存在。

曹魏的州以下为郡。郡置太守一人为行政长官。边郡太守往往加将军号以领军。郡以郡丞为副长官,边郡称长史,兼本郡中正。郡都尉为本郡军事主官,内郡置一人,边郡、大郡置二人并增置司马一人。

太守属官有功曹掾,五官掾、上计掾、门下掾、文学掾、文学祭酒、督邮、主簿、主记、门下书佐、纲纪、循行等。都尉属官与太守同。

郡以下为县。县按所辖人口多寡分三等。高者置县令一人,丞一人,尉二人;次者置县令一人,丞、尉各一人,低者置县长一人,丞、尉各一人。县的属吏有各类掾史祭酒。

县之下置乡,乡置有秩、三老各一人。较小的乡置啬夫一人。

蜀汉为刘备所建,其疆域北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

蜀汉置司隶校尉,但仅为加官虚衔,遥领司州,无具体职责,张飞本兼此职,后由诸葛亮继任。益州初置牧,管辖益州范围内军民政务以及下属各郡县,由诸葛亮兼任。诸葛亮死后,废牧置刺史。

蜀汉也置刺史遥领。荆州、雍州刺史时置时废。主要的地方官也就是益州刺史,其属官最多,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议曹从事、劝学从事、典学从事、部郡从事、督军从事等。

州以下置郡、郡置太守、都尉。犍为郡置属国都尉,牂柯郡置五部都尉,阴平郡有关都尉,巴东郡置江关都尉。郡吏可考者有功曹掾、史、五官掾、师友祭酒、督军从事、门下书佐、主簿等。县乡建制等与东汉无异。

孙吴的疆域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最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

孙吴原有32郡及荆、扬、交3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州属官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有部郡从事、师友从事和大中正。

郡设太守、都尉,所属有功曹掾、门下书佐、门下循行等。县以下制度略如东汉。东吴爵禄制度也不发达,唯置王、侯二等爵,无禄。

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晋行政区划,继续承袭了东汉末年奠定的州、郡、县三级制。晋武帝结束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乱,于是对天下州郡重新进行合并划分,但是基本保留了三国的州制,对于原蜀汉和辽东等较难管控的地区实行进一步的划分,建立了19个州。291年分荆、扬州地设江州,307年分荆、江州地设湘州,至此共21州。

晋武帝为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订分封制,依人口多寡封国诸王,有大国、次国、小国三种类型。但诸王仅得租税,王国如同郡县。诸王的军权,主要来自镇守之地。郡、王国以下为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至于公国、侯国,其地位同县。

东晋所据疆域,完整者只有扬、荆、江、湘、交、广六州而已,其他如豫州、徐州只占一部分,至于司、兖、梁、益、宁等州则数度出入。东晋的州郡增减变化甚大。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这就是侨州郡县制,是我国行政区划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

南北朝的行政区划和东晋一样,实行州、郡、县三级区划,南北朝政权将自己没有统治的州郡也常常在境内设置。

南朝将东晋的侨州郡县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在6世纪南梁和北魏设置州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州的实质与汉晋时代的郡基本相同。

[旁注]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平定边患,与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他文学艺术成就颇高,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为统一我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还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张飞(?~221年),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字翼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封西乡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晋武帝(236年~290年),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开国君主。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社会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阅读链接]

蜀汉时期,南中各地首领拥兵自重,野心膨胀,进而借机发动叛乱。对此,诸葛亮有深刻的认识。为了稳固蜀汉政权在南中的统治,削弱地方豪强势力,诸葛亮对南中郡县进行调整。

将南中由原来的四郡扩编为七郡,并对郡县进行细分,调整郡县长官,使他们彼此牵连,相互制衡。

此外还有计划地将“劲卒”、“青羌”迁徙到巴蜀等地。郡县调整和民族迁徙等措施,极大地削弱了南中豪强的实力,有利于南中的稳定和蜀汉中央政权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