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三级行政区划系统
清代行政区划在沿袭行省制度后,又采取了其他制度来管理地方事务。内设18个行省,省下设道、府或州、县,实行三级行政区划。
还针对边疆如西藏、新疆等地设立管辖区域。后又分为22省以及许多特殊地区。
清代行政区划维护了统一和社会稳定,为“康乾盛世”出现奠定了基础。
清军于1644年入关后,逐步统一全国。1759年清朝疆域是:北至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即今南海诸岛;西南至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等缅甸北部;西至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至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
为了便于统辖辽阔的疆域,清初仍沿用明制的布政使司,只是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
康熙帝登基之初,改布政使司为省,认为全国区划为15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为陕西、甘肃两省,全国共为18省。
清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清代省制不同以往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增加了厅级行政区划单位,是清代在新开发地区所设置的区划单位,有直隶厅和散厅之分,直隶厅与府、直隶州平行,直隶于省,绝大多数不领县。散厅隶属于府,与散州、县相平行,成为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
二是省辖的直隶州才领县,而府辖的州则不领县。
三是实行三级行政区划系统,以省、府或直隶州、县为主。
至于边远辖区,除了在部分农业区设置府、州、县外,在内蒙古、外蒙古、新疆、青海以及东北的奉天、吉林和黑龙江,建立盟、旗行政区划单位。盟相当于内地的府,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在西藏则设立营。
在清代,直隶厅的地位低于府,但高于直隶州,因此清省以下行政区划单位的称呼一般为府、厅、州、县。
清代将蒙古、西藏、青海和新疆称为“藩部”,由理藩院管理。
明清之际,蒙古分为众多部落,部落首领为“部长”或“汗”。清太宗时,依照满洲八旗的组织形式,将蒙古各部落编为旗,为蒙古的基本行政单位,其长官为札萨克或总管。旗下设“佐”。自此蒙古各部落被纳入统一的行政体系之中。
在地域上,蒙古地区大致分为察哈尔、内蒙古、西套蒙古、外蒙古、科布多与唐努乌梁海。外蒙古包括土谢图汗部、赛音诺颜部、车臣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
西藏在清代又称“唐古忒”、“图伯特”,分为卫、喀木、藏、阿里四部,以及霍尔三十九族地区。西藏地方的行政长官为驻藏大臣,驻喇萨,会同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办理藏内政务。其政令由西藏官府噶厦执行。
西藏的基层政区是宗,大致相当于内地的县,但规模很小。一些贵族、寺庙的庄园领地称为“溪卡”,地位比宗低或者平级。
宗的长官为“宗本”,溪的长官为“溪堆”,一般由噶厦委派,也有的由特定寺庙委任。后藏札什伦布附近的几个宗,由班禅直接管理。
今那曲地区、昌都地区北部的各部落统称霍尔三十九族,简称三十九族,为蒙古人后裔,由驻藏大臣的属员夷情章京管辖。驻扎于达木,即今当雄的达木蒙古八旗,每旗设一佐领,不设总管,直属于驻藏大臣。
清代的青海不包括今西宁、海东、黄南以及青海省边缘的部分地区。青海大致以黄河为界,分为青海蒙古和玉树等40族土司。
黄河以北主要为蒙古人,有和硕特、辉特、绰罗斯即准噶尔、土尔扈特、喀尔喀五大部落。1725年,雍正帝编青海蒙古为27旗,后增至29旗,由西宁办事大臣主持会盟。另有察汉诺门罕牧地,实际上单独为一喇嘛旗。1823年,道光帝分黄河以北24旗为左、右翼二盟,每盟设正、副盟长各一人。
黄河以南主要为藏人,清代在此设有40个土司,其中以玉树土司最大,故称玉树等40土司。土司以下有土千户、土百户。嘉庆、道光年间,藏人不断越过黄河向北迁徙,形成了环青海湖一带的环海八族。
清代新疆分为天山北路的准部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统属于伊犁将军。其中的蒙古游牧地区实行盟旗制。维吾尔、布鲁特、塔吉克等族地区则实行伯克制。蒙古土尔扈特旧部与中路和硕特部设立旗、盟。1884年,光绪帝在新疆建省,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府、厅、州、县体制。
[旁注]
康熙帝(1654年~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代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清太宗(1592年~1643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大清建立者。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为下阶段大清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达赖喇嘛 西藏佛教格鲁派中与班禅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人”的意思。1653年,清世祖福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班禅额尔德尼 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与“达赖喇嘛”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1713年清代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语词,意为“珍宝”,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禅,从此这一活佛系统得此封号。
雍正帝(1678年~1735年),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实行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道光帝(1782年~1850年),爱新觉罗·旻宁,清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年号道光。在位期间正值清朝衰落,他为挽救清朝颓势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阅读链接]
1885年,清朝建台湾省,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抚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在台湾执政期间,对台湾的国防、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等进行了大胆改革,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台湾第一条铁路和许多近代的设施就是在他的领导下创建的。
台湾人民至今还深深怀念他。在台北市有以“铭传”名字命名的学校,在基隆火车站前还有为刘铭传立的纪念碑。
清朝对台湾的经营,使台湾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省份,使海峡两岸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