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较严密的户籍制度
户籍是朝廷征发赋役的主要依据,历来受到各个王朝的高度重视。唐代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两税法通过授田年征两个方面,都与户籍密切相关。因此,唐代户籍管理制度自然就十分严密。
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手实、计账、户籍等形式,既革除了隐户、依附和逃亡户的蔓延,又如实登记了民众户口的实际情况,保证了国家有效管理赋役民户。
唐代特别重视户籍的编制、管理与检察工作,采取手实、计账等有效措施,清查隐户,登记人丁,编制户籍,加强朝廷对人口的管理。
唐代户籍是依据手实和计账编制而成的。手实就是由户主登录的本户人口、年龄以及授田数的户籍。计账就是地方机关根据手实报出的第二年赋役收入预算。
手实、计账是由百户组成的里负责编制的,这正是里正职责之内的事情。手实的内容要求一一写明百姓户内人口年龄及拥有土地状况,计账的内容要求一一写明百姓来年应承担的赋役。很明显,计账是依据手实编成的,因为百姓的户丁、土地是派征赋役的基础。
在编制手实、计账时,要核实各户人丁年龄、相貌特点,叫做“团貌”。核实工作是由县一级朝廷机构组织实施的,显示出国家对这一工作的重视。
唐代户籍的编制程序大致可以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由里正调查所辖各户人丁土地状况,经过县团貌之后,编成手实。第二步,依据手实,编成计账,这项工作仍由里负责。第三步,依据手实、计账,编成户籍,这项工作则由县负责。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制订的户籍,成为朝廷掌握劳动力和赋税的根据。
朝廷要求一年一造手实和计账,每年的具体编制时间,则规定在岁末及来年的正月至三月之间,这正是农闲时期。在此期间编制手实、计账和户籍,就不会误了农时,当是最佳的时间选择。
编制户口账籍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编制计账所需经费,以人户为单位征收,每户一钱;编制户籍所需经费,以人口为单位征收,每口一钱。
至于编制手实所需经费来源,则合并在户籍所需经费当中。因为编制手实是编制户籍的前提,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各县将户籍编好之后,就集中到州郡抄写。共抄写三部,皆注明某州某县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一部送呈尚书省,由户部掌管,州和县各留一部。上呈的州籍,一般由州的庸调车代送京城;如果庸调不入京城,则要雇人运送,运费由州府支付。
唐代虽规定户籍3年一造,但新籍造好之后,旧籍并不马上废弃,而是要保存一段时间。一般来说,州县需保存户籍15年,尚书省需保存9年。以后又改为尚书省需保存户籍27年。
尚书省将全国户籍汇总之后,将全国户籍抄写四部,长安、洛阳、尚书省和户部各收藏一部。后来改为抄写三部,取消了送往洛阳收藏的那一部。
唐代户籍可以分成编户与非编户两大类。编户是编入户籍的居民。可以是品官,也可以是白丁,但必须是良民。
编户又可以分为课户与不课户两类。按租庸调法纳税服役的普通民丁,称为课口,有课口的户称为课户,无课口的称为不课户。
非编户有三种,一是贱户,二是方外,指释、道及为逃避赋役而避入寺院的逃户,三是士兵。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编制户籍,原来规定由里、县负责,到741年,中央令州级长官及录事参军也要参与户籍的审查工作。
唐朝廷对里正、县州长官的要求这么严格,可以想见,平时的户口检察工作自然由他们承担了,这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尚书省的户部是中央主管部门,更负有检察全国各地户口户籍之责。
因为土地兼并而迫使农民逃亡的问题十分突出,且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赋役收入和社会稳定,所以引起中央高度重视,派出专使予以解决。
武则天执政时曾设置“括户使”和“括逃使”两个使职,专门检括逃户。唐玄宗也曾派专使负责这项工作,他先是任命宇文融为“搜括逃户使”,后又任命他为“安辑户口使”,这个名称变化,反映了唐朝廷对逃户问题的政策变化。
前者重在将逃户置于国家管理之下,以保障农业生产有足够的劳动人手,进而扩大国家的税源;后者重在安置,即将逃户检括出来之后予以合理安置,给以优惠政策,让他们安心生产。
唐代“括户使”及“安辑户口使”等足以证明,唐代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密切相关。
[旁注]
里正 我国古代结合行政区划而设置的职位较低的地方官员,始于战国时秦国,当时以居民区一里为一长。后世在县级以下设立了有乡和里,其中一“里”单位的长官为里正。负责“课督赋税”,也负有一方平安之责。
庸调车 唐代运送庸调绢的公车。唐代庸调绢每年农历八月开始收敛,九月从州运往京城和指定地点,一般是地之近者运往京城,送交司农、太府、将作、少府等寺监。地之远者则送交边军及都护府以供军用。
租庸调法 唐代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唐初为了恢复农业生产,采行前代曾实行过的均田制,对每一男丁授田百亩,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为租;输绢2丈、绵3两,或布2丈4尺、麻3斤,为调;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为庸。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女政治家和诗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
宇文融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县人。唐代开元初任监察御史。时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流失,税收受到影响。他建议检括逃亡户口和籍外占田,充使搜括户口,并自任劝农使,颇有政绩。后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阅读链接]
唐代实行均田制,要求农民在户籍上登记的田地必须与实际相符。农民程大忠和程大庆是两兄弟,其父在世时,户籍载有60亩永业田,88亩口分田,2亩园宅地,合计有田150亩。
其父临终时给两个儿子划分这150亩田产,程大忠户籍载有20亩永业田,60亩口分田,1亩园宅地;程大庆籍载有20亩永业田,48亩口分田,1亩园宅地。
后来两兄弟各自成家,朝廷又分给部分田地,同时在户籍上也重新填写了。两兄弟安居乐业,更起劲地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