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州郡县三级建制
两汉时期的行政区划承袭了秦制,基本上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汉代又有一些新的变化。汉代的州的出现,表明我国的行政区划演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西汉时,由于社会文化和民俗等背景和政治形势,因此不同于秦国的郡县二级的建制,第一次出现了州郡县三级建制。
东汉时,基本沿用西汉的郡县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体制,只是对州有些合并有些改名。
汉朝是古代中国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其疆域鼎盛时期,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南至日南郡,北至五原郡、朔方郡,面积广达600万平方千米。
面对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辽阔疆域,汉武帝刘彻除了增设郡县外,还建立了刺史制度,13个刺史各负责本部即一个地区的若干郡国,进而形成了刺史部或“州”的概念。
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分封了一批诸侯王,但同时又沿袭了郡县制,使西汉前期的行政区划出现了一种封建制与郡县制并立的局面,称“郡国并行制”。
虽然之后汉高祖通过各种途径除去了韩信、英布等大部分的异姓王,但仍设立了9个刘姓诸侯王以为朝廷之援。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国实力强大,有独立的军事政治体制与职权,而且多数跨数郡之地,大者甚至有4至6郡。天下60余郡,有40余郡在各诸侯王手中,而汉天子所掌握的郡尚不足40。
于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减诸侯王国辖区,侯国从此不得超越一郡之制。而且诸王的军政权力也被剥夺,仅保留其在封地内的财政收入,而侯国内高级官员改由中央指派,实际与各郡县的郡守和县令无异。
汉武帝时期,武功鼎盛,国土大幅扩展。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在元封年间,有103郡,下辖“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
据《二十二史考异》中根据郡、国所辖的县统计,西汉实有县级行政单位1578个,其中包括1344个县、188个侯国、30个道、16个邑。王莽时,全国125郡,国下领县、邑2203个。东汉永和五年时全国105个郡,国下辖“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较西汉末几乎少去1/3。
《汉书·地理志》无记载的郡国,包括衡山郡、象郡、东阳郡、苍海郡、珠崖郡、儋耳郡、真番郡、临屯郡、汶山郡、西海郡和太常郡。这些郡、国部分是秦置,后来被废除,或是西汉后期设置,或只是短时间存在过。
郡、国是西汉的一级行政区,郡的最高长官称郡守,后改称太守。国的最高长官称“相”。县是第二级行政区划,除一般的县外还有侯国、太后公主等的汤沐邑和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的“道”。万户以上的大县的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小县的长官称县长。
在我国行政区划中真正出现“州”一级,始于汉武帝。《汉书·武帝纪》说,公元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武帝用《禹贡》《职方》中冀、兖、徐、扬、荆、豫、幽、并、梁、雍、青这11个州名置刺史部。
其中,把梁改为益、雍改为凉,加上新开辟的边地“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两个刺史部,共为13刺史部,又名13州。
应当指出的是,这时的州刺史仅代表汉王朝监察所辖的郡、国,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行政区划的某一级别。
此外,汉代还设西域都护一职,它是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西域都护府设在乌垒城,即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策大雅南。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50多个国家。
东汉的行政区划基本沿用西汉的郡县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体制。郡国是东汉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王国、属国同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郡国的设置比较稳定,郡国的名目和领域的变动幅度较小。《续汉书·郡国志》所载105个郡国可作为东汉时期行政区划的代表。这些郡国是从公元2年西汉平帝时的103个郡国发展、演化而来。
东汉郡县多因袭西汉旧制,边郡没有大的增减,但东汉时郡的治所和辖区稍异于西汉,但边郡领县则较西汉骤减100多,系在光武时废去,以东北、北方、西北诸边郡省并为甚。河西四郡和西南、南方边郡领县不见减少。西南有哀牢内属,增设永昌郡。
东汉地方行政区划中的王国承西汉之制,为皇子封地,由相治理,相之地位同郡太守。诸侯王不治民,唯衣食税租而已。
东汉地方行政区划中的属国初置于公元前121年,是边郡管辖下的一种特殊行政区,专为安置少数民族而设。至汉安帝时,遂以属国为相当郡一级的行政区划,由某些边郡分离远县置之,领域比郡为小,冠以本郡名,如蜀郡属国乃分蜀郡西部四县而置。属国辖境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其行政长官为都尉,“治民比郡”。
“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到东汉宣告形成。州是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对州稍有变化,如改交趾为交州,改凉州为雍州,还废朔方归入并州等。
东汉在全国设13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至此,我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总之,汉代的行政区划承袭了秦制,基本上实行的是郡县制。与秦王朝不同的是汉代有郡、国并存的局面,汉代的县级区划单位的形式多样化,除县以外,还有邑、道、侯国。
[旁注]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幼名刘彘。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汉代第五位皇帝。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凭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赢得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生于西汉时的淮阴,即江苏省淮安。西汉大将军,左丞相。开国功臣,被封为齐王、楚王和淮阴侯。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也是我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英布 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初属项梁,后为项羽账下五大将之一,封九江王,后归汉,汉代建立后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推恩令 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汤沐邑 一种食邑制度,秦汉以前,卿、大夫在食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秦汉推行郡县制,承受封者在其封邑内渐无统治权利,食禄已改为以征敛封邑内民户赋税。食邑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可以世袭。后指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
丝绸之路 汉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阅读链接]
汉武帝在我国历史长卷中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他建立政权,开疆扩土,显示了超凡的文治武功。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命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设置珠崖郡、儋耳郡。
珠崖郡治所在瞫都县,即今海南海口市遵谭镇;儋耳郡治,今海南儋州市三都镇,领县有儋耳、至来、九龙和乐罗。属交趾刺史部。珠崖郡和儋耳郡的设置,实现了汉王朝中央直接对海南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