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行政区划与户口类型
辽代历经百余年的州县制推行历程,最后确立了五京行政区划体系格局,建立了道、府、县三级行政区划体制。还特别设置了一种行政机构“头下军州”,并逐渐被纳入国家经济正轨。
在辽代州县制形成过程中,契丹族的社会变革也是多方面的。在这之中,朝廷虽然有效管理的户口有限,但其类型化户口管理体制,反而彰显出游牧民族特点和时代特色。
辽代是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都城临潢府,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契丹国初期的疆域在今辽河流域上游一带。
在耶律阿保机及耶律德光时期不断对外扩张,耶律阿保机时征服奚。即今河北北部、乌古、黑车子室韦,即今内蒙古东部呼伦湖东南、鞑靼、回鹘、渤海国。耶律德光时取得燕云十六州,并一度占有中原。
辽的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至阿尔泰山,南至现在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中原的宋王朝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
辽代的行政区划从耶律阿保机“依唐州县建城”开始,至辽圣宗开泰年间,进行了百余年的州县制推行历程,最终在其管辖区内确立了五京行政区划体系格局。
根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其体系大体上是道、府或州、县三级。共有5个京、6个府,156个州、军、城,309个县。
辽代分5个道,每个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
上京道治上京临潢府,辖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契丹本土;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即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辖原奚族本土;东京道治东京辽阳府,即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原东丹国地区;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即今北京市西南,辖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长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即今山西省大同,辖今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
1007年,辽圣宗建中京大定府,自临潢迁都于此。1044年,辽兴宗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
辽的道下设有府、州、军、城四种政区,为同一级别。
辽的京级府包括临潢府、大定府、辽阳府、析津府和大同府。比京府地位略低的府包括率宾府、定理府、铁利府、安定府、长岭府、镇海府和兴中府。兴中府在1041年升霸州置,即今辽宁朝阳。
辽的州分等,从高至低排列顺序是: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刺史州。
辽代还设有与县同级的州、军和城。
辽州县制的形成,在百年间经历了一个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契丹族开放意识,民族融合状况,经济结构转变,一国两制政治体制,社会变革等诸多内容。在这之中,辽的户口类型更具有民族特点和时代特色。
辽时人口按其户籍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类:州县户口、宫卫户口、头下军州及寺院中的“二税户”、部族户口和属国户口,他们共同构成了辽代户口。
而实际上,辽朝廷经常有效管理的户口仅限于王朝州县赋役户口和宫卫军户,而辽代与属国之间保持的则是一种松散的隶属关系。
州县户口这是辽赋役的承担者,故又称之为赋役户口。辽赋役是以户丁为征收对象的。朝廷为了获取赋役和兵员,满足自身经济与政治的需要特别注重户丁检括。但并未建立定期阅实户口的制度,每次检括户丁,均是临时诏令。
据《辽史》记载,辽诏括户丁共进行过10次,均在辽圣宗统和纪年之后。这10次户丁检括,州县户与宫卫户显然分别进行,即分属于两个系统。
这与辽官制分北、南院有直接相关。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实行的是因俗而治,故而隶于官账的契丹户丁与蕃汉转户丁,隶于部族的契丹户丁皆不属五京乡丁之列。
蓍户即契丹户之外的少数民族,如奚、室韦、女真、渤海等户。因此,辽代州县户口乃是州县领属和检括的赋役户口。
宫卫户口来源于部族与州县,原系部族和州县户的一部分。它与州县赋役户口亦不同,是一种军政一体、军民一体的军事行政组织。
官卫下置州县、提辖司、石烈、瓦里、抹里、得里、闸撒等军事与行政组织。其中,提辖司为诸官典兵官,因宫卫军户即兵即民。所以提辖司实际上就是管理宫卫户的军事机构,兼管宫卫兵与民之事。
每宫卫提辖司除领属一定数量的契丹户口外,还领属诸蕃都及汉人即蕃汉转户。各提辖司共领属正户即契丹户8万,蕃汉转户12.3万,共计20.3万户。
尽管部分宫卫成员来自部族,但部族和宫卫并不属一个系统。作为下属的部族包括大首领在内,地位均在腹心宫卫之下。
所谓“二税户”,指的是在辽契丹贵族建置的私城“头下军州”中的民户和较大寺院中的民户,因为这些民户的纳税贡赋情况有别于一般州县民户,因而成为辽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户口类型。顾名思义,“二税户”之民要双重纳税,也就是说,他们要比一般州县的民户多纳一份税。
“头下二税户”。在辽时,不少契丹贵族置建私人州城,如高州、原州、丰州、福州及越王城等;或利用契丹皇帝赐给的民户置建州县,如徽州、成州、懿州等均属。此类州县在辽代被称为“头下州县”。
头下州县中的农户,“征税各归头下”。同时“酒税课纳上京盐铁司”,说明头下民户要向头下主人和代表国家的上京盐铁司同时纳税。这就是头下户被后人称为“二税户”的缘由。
寺院中的“二税户”。辽时普遍崇佛信教,尤其是契丹族统治者对佛教更是笃信有加。因而,有辽一代,境内建有数量众多的大大小小寺院。
这其中,有不少是高僧大侣建置并占有的大型寺院。由于他们与某个契丹皇帝及官贵有较密切的关系,常常被赐赠大片良田和民户,因而这些僧人便成了拥有寺院庄园大片土地和大量民户的僧侣大地主。
这些或是被赐予之户,或通过其他手段占有的民户,均归属寺院庄园所有,他们之所以也被冠以“二税户”之名,亦是因为其在服务于寺院僧侣地主的同时,对国家也负有纳税的义务。辽亡之后,金因辽制,寺院中仍有“二税户”存在,直至辽章宗时才被取消。
部族户口是直属于辽统辖的契丹、奚、室韦、女真、乌古、唐古、回鹘等民族的组织。辽代部族民户的来源有两个途径:
一是部族内部民户“蕃息”、锐减后的析分或合并。有的部族人口繁衍过快,部族迅速膨胀,便会从中析分出部分民户另置一部,或一分为二,如析分迭剌部为五院、六院二部即是;有的部族因某种缘故而人口锐减,所余户数不足以组成一部,便将其与其他小部合而为一。
二是从“蕃息”的“斡鲁朵”契丹户中析出部分改置成部。辽代前中期部族的变化较大,耶律阿保机时仅有18部,至辽圣宗时又新置34部,加上辽内契丹4部,因而,到辽兴宗时,辽代境内契丹与非契丹部族已有3大部分,总计56个部族,它们均隶属于北枢密院。
辽的属国户口属于独立的系统。属国户口由不同的边疆少数民族组成,叛服无常,具有较强的自治性质。
女真五国蒲聂部叛辽,切断了辽与五国部女真的交通线,生女真部首领乌古受辽朝廷诏命领兵平叛,并取得了胜利,保障了鹰路的畅通,立下了战功。
辽兴宗几次想让生女真部民户也归入辽中央户籍管理系统,但均遭到了乌古的拒绝。生女真人正是将本民族之户口独立于辽的中央统一管辖之外,既隐瞒了本族的实情,也减轻了朝廷摊派的赋役负担,才积累了后来亡辽灭北宋的实力。
辽代户口分属州县户口、宫卫户口、头下军州及寺院中的“二税户”、部族户口和属国户口等不同的户籍类型。他们各自独立,没有统一的统计和制度。
[旁注]
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契丹族,汉名耶律亿,辽开国君主。勇善射骑,明达世务。并契丹余七部。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订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
耶律德光(902年~947年),契丹族,大契丹第二位皇帝。20岁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立功甚多。947年,耶律德光将国号由“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成为辽代首位皇帝。谥号“孝武惠文皇帝”,庙号太宗。
辽圣宗(972~1031年),契丹族,耶律隆绪,小字文殊奴。谥号“文武大孝宣皇帝”。幼年继位,亲政前由母后萧绰签署澶渊之盟,使宋辽处于长期和平。亲政后,执政政策大体继承景宗与萧绰时期,使辽代完成封建化,达到全盛。
辽兴宗 契丹族,耶律宗真,契丹名只骨,辽圣宗的长子,母乃宫女萧耨斤,在位24年,谥“孝章皇帝”。他是1021年被册立为太子,1031年继承皇位,改元景福。即位后,政治上趋于保守,国内矛盾逐渐尖锐。
辽章宗(1075年~1128年或1156年),契丹族,耶律延禧,字延宁,小字阿果,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孙子,昭怀太子耶律浚之子。辽代最后一位皇帝,尊号天柞帝。道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5年,国亡被金兵俘后病死,葬于显陵附近。
北枢密院 辽官署名。947年置。因居大内账殿之北,故名北院。掌契丹部族、属国之政,统领契丹兵马,所谓“北衙不理民”。有北院枢密使、知北院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北院枢密副使、知北院枢密副使事、同知北院枢密使事、签书北院枢密使事等官。
[阅读链接]
耶律阿保机立国之后积极创制。他发现国境越来越大,可西部草原上新征服的奚族、室韦,不习惯耕种;投奔的汉人,又不可能去牧马。
怎么办呢?他设置了两套平行的行政机构:北面官“以国制治契丹”,保留契丹部落的用人惯例;南面官“以汉制待汉人”,几乎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翻版。
一个皇权,两套官制,并行不悖。他还在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到4个不同的地方居住,称之为“四时捺钵”。表面上是“游牧”,实际上是巡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