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招致的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最主要的形式。侵蚀强度受地面坡度、坡长、坡形与坡向、土质、地面覆盖、温度与湿度,以及降水强度等许多因素控制。当地球自有地质和自然地理过程以来,就开始了侵蚀过程。因此,可区分为人类出现以前和以后的侵蚀。人类出现以前的侵蚀完全受制于地质和自然地理过程,一般来说,速率是比较缓慢的。人类出现以后发生的水土流失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生产活动,或加剧了人类出现以前的侵蚀过程的发展,或造成新的流失区域。
水土流失可表现为面蚀、沟蚀和塌失等形式。它的危害不仅造成受蚀地区肥沃表土的损失,地面的支离破碎,导致土地退化,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就是个十分典型的例证。侵蚀还可危及相邻的下游地区,造成堆积和掩埋,甚至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如黄河下游的淤积与河床不断提高所引起的洪涝危害。
土壤侵蚀同样是个世界性问题。为此,联合国组织的 250 多名科学家用
了 3 年时间对全球规模的土壤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时发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由于土壤侵蚀及过度放牧、滥伐森林及不当的农耕方法,毁坏了 10.5%的肥沃土地。从百分比看,中美洲退化的情况最严重,24%的耕地受到影响。从绝对面积看,亚洲退化的耕地最多,达 4.5 亿多公顷。全世界大
约有 900 万公顷耕地完全被毁,而且不可能恢复利用。
关于防治水土流失的问题,应视流失地区的具体条件而定,但总的不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从目前看,任何一种措施要根治水土流失都是很难的,只能是尽可能减缓侵蚀强度和速度。在上述三种措施中,长期以来不少人偏爱工程措施。但一般而言,工程措施不仅耗资量大,而且工程的寿命也短,因而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生物措施的重要性。然而过多地强调封育,这在人多地少的地区实现起来是很困难的。近几年我国山东省在沂蒙地区开展以小流域为治理区域的经验较理想,他们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工程措施结合起来,使群众在通过工程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使治理活动变成了农民的自觉行为。管理措施是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和合理的农耕措施,或其他农事活动来减缓侵蚀过程的发展。对此, 在理论上认识并不难,难就难在在土地利用者中进行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