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子,也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作为土

地的构成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质和水量的供需平衡两个方面。

**改善水资源供需平衡:**地球水圈内全部水体的总储量为 13.8598461 亿立方公里。在全球水分总贮量中,含盐量不超过 0.10%的淡水仅占水体总量的 2.5%。这个水量本来已足够人类利用。然而,人们深感水资源不足的现象却十分普遍,农业水资源的短缺尤为明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二是水资源时间分布的不适应。

关于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无论是从全球或大区域的角度看都是如此。全球淡水总量的 68.5%储蓄在两极地带的冰盖和山区的冰川中,约 31.0% 储蓄于地下含水层和潜水中,而包括土壤水在内的地表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5%。可见,绝大部分淡水目前尚无法利用,致使缺水地区很普遍。以我国为例,我国是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而且,在区域上又明显分布不均。例如,黄淮海平原的耕地面积约为全国耕地面积的 24.8%,但水资源总量却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 4.9%。耕地每亩占有水量 356 立方米,只及全国平均数的 20%。地多水少,供需矛盾突出,使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为了解决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矛盾,跨流域调水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措施。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早在本世纪初,美国加里福尼亚就进行了跨流域调水,我国的引滦济津和拟议中的南水北调,以及原苏联水资源区域再分配问题的设计方案,都是涉及跨流域调水的实践和设计方案。

关于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是指供水时间(主要指降水)与植物生理即生长发育的需水期不吻合的问题。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与不同的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水规律。供需在时间上相吻合,供水量又能满足需要的, 就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土地的质量等级就高;反之质量就差。但实际上, 供水时间一植物生理需水时间系统的不吻合是很寻常的。仍以我国黄淮海平原为例,在空间上这里本来就是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而在时间上也不能很好地适合作物的需水规律。这里无论从降水或地表径流看,水量大都集中在 7~ 8 月份,一般超过了此时段作物的需水量,供大于求。但冬春水资源短缺, 造成十年九春旱的局面,不利于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措施是积蓄地表水,以丰补欠和实施水资源联合调度,以井灌或引黄等补春季供水不足。

**推行节水农业:**推广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势在必行,对水资源短缺地区尤为重要。

农业节水的途径很多,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针对性强的方法:在水资源比较充沛的地区,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科学配水,计量用水,按方收费, 不但可以节约灌溉用水,节省水费,还可把节约下来的水输送到缺水地区, 扩大灌溉面积;在渗水性强的地区,修建防渗渠道和地理管道,可以大大提高水的利用系数;滴灌、喷灌等灌溉技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是很好的节水措施;此外,掌握好作物的生育规律,合理配水,适时灌溉,也能起到良好的节水作用。

**防止水环境污染:**这是关系到水质的重要问题。目前,全世界每分钟的污水排放量达 85 万吨,全年的排污总量达 4,500 亿吨,大都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或地下,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用这种受污染的水进行农田灌溉,残毒在

农田中累积,危害日重,严重时导致当年或连续几年减产绝收,直接破坏着土地资源。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正在兴起,理应接受发达国家的教训,从一开始就注意污染源的处理。但实际上,或因资金的短缺,或技术上的落后,或思想上的认识不足,仍在走着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江河。在我国,据对 53,000 公里河段的调查,水污染已不能作灌溉水源的占 23%,符合作饮用和渔业用水的只占 14.1%;对 47 个城市地下水的调查,其中有 43 个城市的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土地失去了灌溉水源,实际上就是破坏了土地的生产力。为此,应大力保护水资源的纯洁性,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严格禁止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污水直接进入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