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范围
自然保护区建设
土地资源的保护,首先应认识到天然环境的意义。在经济发展的时代, 生态系统没有遭到很大破坏的土地资源、内陆湿地或沿海沼泽地令人遗憾地变得越来越少了。但是,这类天然环境却对人类有各种各样的好处。
未遭人类很大破坏仍保持着原生土地生态环境的地方,是多种鱼类和野生动物的常年栖息地,也是其他一些动物的繁殖场和迁徙地。还有一些鱼类和野生动物,它们的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是由那些把这些地方作为繁殖场和迁徙地的动物提供的。因而人们可以从鱼类和野生动物获得效用,例如通过商业性的采集,娱乐性的狩猎和垂钓或观察野生生物的生活等,人们能够到保持着天然环境的地区去,比猎取、垂钓或观察某一种生物要有意思得多, 因为未遭破坏的丰富多彩的天然环境能使他们观赏到美妙的景致和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
在这些环境中,人们通常可以找到濒临灭绝生物的重要栖息地,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因为那些能很好地适应集约农业或城市环境的生物在现代地球上是不可能成为濒临灭绝生物的。因此,天然环境为保存濒临灭绝生物提供最大的希望,这样说是因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为人类文化和精神上的需要保存自然界的遗产;保持整个自然界遗传物质的多样性,从而避免限制自然界进化的可能性;此外,还因为我们尚不能断言,今天对人类似乎没有什么用处的生物,将来也不会有用。科学的进步为这种情况不断提供例证,人们常常发现过去认为无用的生物,在很多对人类有价值的生物的保存和生产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科学也经常发现生物有机体产生的化合物有重要的医药及其他用途。
天然环境具有很多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作用,其对象是天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以及这类环境的生态上的多样性。生态上的各种各样的栖息地为人类研究自然体系中的相互依赖性提供独一无二的机会。
天然环境还具有很多其他作用,那些对自然系统和生态上的多样性本身并不特别关心的人们也认为这些作用是很重要的。陆地上的天然环境通过“绿化地带效应”,具有提高空气质量的作用。内陆水系和湿地环境具有排水、补给地下水、阻滞洪水以及减少洪水破坏的作用;此外它们还有滞留淤泥的作用,因而在短期可以减少疏浚河道、船闸、港口等的费用,在长期有助于土壤形成。沿海港湾滩涂具有缓冲作用,可能减少大风、海浪冲击以及天气恶劣时冰雪堆积所造成的破坏。此外,它们在维持全球的化学平衡中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内陆湿地一样,沿海环境在排水、防洪、淤泥沉积和土壤形成方面的作用明显,还和内陆湿地一样通过废物的同化和化学物质的再循环,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作用明显。
加强对天然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搞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应当成为土地保护的一个重要工作。在当今社会,自然保护区几乎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世界上有些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多达 1,000 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10%,最少的也占国土总面积的 1%~2%。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 1987 年底止,我国就已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达 300 多处,从北到南,地跨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从东到西穿越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地区,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按保护对象及保护目的的不同,既有以保护完整的综合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的保护区, 又有以保护珍贵动物资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珍稀孑遗植物及特有植被类型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还有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以保护特有的地质剖面及特殊的地貌类型为主。此外,以保护沿海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布局已全面展开,自然保护区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已超过 2%。但由于各地自然、经济和文化等条件的不同,保护区事业的发展也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自然资源保护区的研究工作更是有很多工作要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待加强。在不同自然地带保存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生态系统或自然景观的地段,都成为当今宝贵的土地资源的天然“本底”,它为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提供了评价的准则,同时也为探讨某些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与今后的合理发展的方向指出途径,以便人类能按照需要,又不破坏自然,而定向地控制其演替方向。土地资源的保护,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