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业用地的地理分布与土地资源条件基本上相适应

数千年的农业开发史,农、林、牧各业用地都有相对集中的空间区域。在广大的农耕区中,又大致以淮河为界,其南以水田稻作为主,其北是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为主的旱地,并形成了各自的熟制。一般来说,这里农业生产比较稳定,单产自北向南增高。其余 20%多的是耕地,主要分布于阶梯的第二级,分为西南和西北两大片。西南也是以水田为主;西北是指内蒙古、宁、甘、新四省区,耕地面积的扩大是 18 世纪末叶以后的事。目前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 10%稍多,绿洲农业在这里占有很重要的意义。位处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区,是典型的高寒地区,农垦条件差,耕作业历史短, 耕地面积仅 60.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

从东向西经内蒙古、甘肃、新疆和青藏高原,包括草甸草原、草原、荒

漠草原、山地草原和高原草原等草地类型。总面积约 220 万平方公里,是放

牧畜牧业分布的主要地区,是我国的畜牧业基地。在南方山地虽有 0.67 亿公顷,放牧畜牧业并不很发达。广大的农区,则以家饲为主。

有林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 12.48%,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西南的岷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以及山南地区和南方林区三大区域。

上述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布局,是劳动人民几千年以来长期和土地资源打交道的结果,与我国土地资源质量的空间差异、土地的适宜性基本上是相吻合的,因而能较好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