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故国已亡,毛姓人如风飘絮般纷纷择地而居,并出了毛遂、毛亨、毛延寿等名人
周初的大分封,为春秋、战国的周天下之四分五裂埋下了祸根,然而, 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来看,又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周王的后代及臣子, 据此拓宽了各自封地的疆域,人口也向各地迁徙,这极有利于人民的大融合。
周初分封的 72 国,仅有 6 国达到相当强大,又加上南方的楚国,遂成战国七雄。毛国,当初是与诸国并立的,后来却日渐衰落,以至于在史书中几乎难寻它的名字。对此,可以这样解释:毛国处于周天下的中心,无论距西都镐京(今西安西南),还是东都洛邑(今洛阳)都不远,毛国的人们,上至诸侯,下至百姓,对于他们的祖宗周文王都很忠诚,并不想称霸一方;或者,因为毛国始封时,其地狭小,国力不强,又处于周王的最近监视之下, 所以没有成为春秋一霸,也未能变成战国一雄,终至于泯灭,为其他国家并吞。
战国时代,有两位名不可没的毛姓人,都属赵国,可能是毛国为赵国灭亡之后的遗民。
毛遂,平原君赵胜的食客。赵孝成王九年,秦攻赵,平原君求救于楚, 毛遂自荐随往。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言合纵,迄日中不决。毛遂按剑迫楚王,晓以利害,定纵约归。平原君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以为上客。(见《史记·平原君传》)。
这样看来,毛遂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来到楚国——湖北,湖南一带最早的毛姓。不过,他并没有定居下来,仍旧回到中原去了。
另一位毛姓是毛亨。他是战国时赵人(一说鲁人),传《诗经》者,有齐、鲁、韩、毛四家,而现在仅存毛一家,所以《诗经》又称“毛诗”。值得注意的是,齐、鲁、韩、毛均为当时国名,又作姓氏,则可知,《诗经》曾为齐(姜尚的封国),鲁(周公旦的封国),韩(韩景侯的封国),毛(毛伯郑的封国)四个诸侯国的人们所传。
《诗经》本是由周朝廷派采诗官采集整理而成,变成竹简(书)后分藏各诸侯国,然齐、鲁、韩均失,独有小小毛国的《诗》得传,毛亨功莫大焉。
毛亨即大毛公,传为古文诗学“毛诗学”的开创人。其诗学传自子夏, 曾作《毛诗故训传》以授毛苌(小毛公)。汉末郑玄《诗谱》说:“大毛公为《故训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
历史上毛公有好几位,除了周文王妻弟和周宣王时的制作毛公鼎的毛公鼎外,战国时还有一位毛公。
他是赵处士,秦兵攻魏,他与薛公共劝寄居赵的魏公子信陵君回国救援, 击败了秦兵。
到汉元帝时,出了一名画家,叫毛延寿。传说,汉元帝妃子太多,于是命令毛延寿等人将宫女们的形象画出来,以供皇上选择;诸宫女都争相贿赂画工,以求元帝宠幸,只有王嫱王昭君不肯干这样的事,结果她未能见到天子。后来,汉与匈奴和亲,王昭君被选中,准备前往塞北为匈奴之妻,临行时元帝召见,发现其貌为宫人之最,但既己答应匈奴,却也只能忍痛割爱; 后来元帝仔细侦查此事,遂将毛延寿等人统统斩首,弃于街市。
此事见于旧题汉刘歆《西京杂记》之二,其中情节未必全部真实,毛延寿其人却当是存在的。
毛延寿是杜陵人,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汉宣帝在此筑陵,故名。如此看来,西汉时,毛姓已没有全部固定在古毛国(今宜阳),而已散处各地,但基本足迹仍在黄河流域。
《后汉书》载,东汉时,庐江(今安徽中部合肥一带),有个毛义,家中十分贫困,但特重情义,以孝见称。南阳张奉听说,便前往与毛义相伴, 以察真假。事实果真印证了传闻,他便将毛义的品行禀告州府,州府来了一纸公文,让毛义前往安阳(今河南安阳)担任县令,毛义喜形于色,张奉见状,以为毛义是个近利小人,很看不起。后来,毛义的母亲过世,他忽然辞官回家;朝廷用公车征召,也坚辞不往。张奉叹道:“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也’”。
毛义是庐江人,看来,东汉时,在安徽一带已有毛姓。
魏晋南北朝时代,天下时分时合,战争连绵不息,人口的颠沛流离便相当明显,毛氏家族的迁徙也在情理之中。在这种人口流动中,原来比较固定的家族结构常常遭到破坏,战争冲击波下,很难找到那聚族而居的庞大家族, 除非这个家族有巨大的凝聚力,又选择了一处世外桃源。因此,这一时期, 中原一带,各姓往往是杂糅相处的。直到社会重归稳定,战争平息几十到上百年,姓氏才又扩充为族,封建的家族形式又以地域为中心形成起来。然而这一长达 360 多年的时间里,史籍中差不多寻不到毛姓,这说明,毛姓散处各地,未能涌现出著名人物。
可以肯定的是,东汉以来,由于南北方烽火连绵,毛姓与其他姓氏一样, 更广泛地向各个方向渗透。但其基本活动区域仍在北方。这个家族之不得不大南迁,是在北宋末年民族压迫来临的时候。
无论北宋、南宋,外交上几乎无胜利可言,大片国土沦亡,以至首都不得不由汴梁迁至临安。北方人民也背井离乡,纷纷跨过黄河,进入长江流域, 南北文化互相影响,先进的生产技术由中原传入,“南蛮之地”得到大规模开发。
毛氏家族宋代亦到达了长江下游,江浙一带,至今,江苏、上海、浙江仍分布了许多毛姓。
《中湘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载: “⋯⋯吾族派接西江,自宋工部尚书让,世居三衢⋯⋯”
可见,宋代,在三衢确乎住着一支毛氏家族。三衢,即今浙江衢县,唐武德四年改旧属婺州的信安县为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故又以三衢称衢州。现三衢为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距江西不过 100 公里。
根据《宋史》记载:“毛渐,字正仲,衢州江山人,第进士,知宁乡县。” 这说明,起码毛渐及其上辈是居住在浙江衢州的。值得一提的是,毛渐“知宁乡”,则他在宋时就已到达邻近韶山的地区——宁乡县。
《宋史》还记载了另两位毛姓。毛安舆,嘉州(今四川乐山)洪雅人, 是个孝子,9 岁便死了父亲,他“负土为坟,庐于其侧三年”。又,毛询, 吉州吉水人,天圣二年进士,又中拔萃科,性至孝,因母亲去世,他竟也悲痛而死。天圣二年,也就是北宋仁宗时的公元 1026 年,这告诉我们,到北宋中期,江西吉水(今吉安一带)已有毛姓,而这支毛姓,恰是毛泽东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