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临终前的文氏,一遍遍呼唤着“石三伢子。” 毛泽东星夜回家奔丧,灵柩前痛作《祭母文》
毛顺生、文氏抚养孩子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慈爱及其人格品质影响着毛泽东的一生。无论是在寒窗苦读的日子里,还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以及在日理万机的和平岁月,毛泽东一直铭记心间。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从事革命活动期间,除了回家看望父母之外,还经常致书问候请安。尤其是母亲抱病期间,更是家书频传。1916 年 6 月 24 日, 毛泽东致信同窗好友萧子升(湘乡人,第一师范三班学生。1915 年毕业后执教于长沙修业学校):“病母在庐,倚望为劳,游子何心能不伤感!”毛泽东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决定去北京之前,专程回到韶山看望父母及其舅父舅母。出发前又写信向七、八舅告别致谢:“前在府上拜别到省,匆又数日,定于初七日开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今特请人开来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秋收之后,拟由润连(泽民)护送来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表达了对于舅家照料病母的感激之情。
1919 年 3 月,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毛泽东又一次来到了北京。在
京期间,当他接到“母亲病情加重”的家书之后,于 4 月初赶回了湖南。此时,毛母文氏已由毛泽民护送到了长沙就医治疗。时住李富春、蔡畅同志家里,因为李、蔡夫妇是毛泽东的世家好友。4 月 28 日又致书七舅、八舅,再次表达了儿辈对其母亲病情的忧虑和舅父家人所作的精心照料的感激深情: “家母久寓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状现已有好转,喉蛾十愈七、八, 疡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历三月十二号动身, 十四号到上海,因事拘留二十天,四月六日由沪到省,亲侍汤药⋯⋯”其间, 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搀扶着病母到照像馆合影留念,这是他们母子团聚唯一的一张照片。由于医治无效,随后便由毛泽民护送返回故里就地医治。而毛泽覃在长沙继续求学读书,毛泽东则投入了革命洪流之中。
时光一天天在流逝,文氏的病情一天天在加重。到了民国八年八月二十日(1919 年 10 月 5 日)的这一天,这位操劳一生,俭省一世的贤良女人,躺在病榻上流着眼泪,拉着丈夫的手,望着守护在身旁的儿子毛泽民,一声轻似一声地呼喊着“石三伢子”的声音,逐渐消逝在她上屋场的卧室里⋯⋯文氏病逝的噩耗很快传开了,传遍了韶山冲,传到了长沙城。毛泽东、
毛泽覃兄弟俩日夜兼程,赶回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上屋场。然而,毛泽东再也见不到母亲那慈祥可亲的面容了。而见到的只是她老人家长眠于其中的那副灵柩。一时间,烫脸的泪水挡住了毛泽东这位热血男儿的视线。几天来, 他一直守护在母亲灵柩的跟前,面对慈母英灵,思绪万千。在 10 月 8 日的那天晚上,毛泽东在黯淡的油灯光下,含泪痛作《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思,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致
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并挥泪作灵联两副。其一曰: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其二曰: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祭母文高度赞扬了母亲那种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勤劳简朴,慷慨厚道的高尚品德。后来, 毛泽东又致书同学、好友邹蕴真,再次赞扬其母美德,信称:世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又利人的人,他的母亲该属最后一种人。
1921 年岁首,毛泽东风尘仆仆地从反帝反封建的前线回到了韶山。一个黑夜茫茫的晚上,他与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王淑兰围火而坐,家常声声,话语不断。毛泽东操着乡音深沉地说:“今天是正月初八日,是母亲的诞生日,我们要多打一下讲呀!”接着又面朝毛泽民、王淑兰说:“父母双亲大人的后事全是你们料理的,特别是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家,我后来才知道,他老人家是患伤风病死的,棺木还是从唐家圫借来的,你们操心费力了, 而我却没有尽到孝敬之心啊!”
1959 年 6 月 25 日下午,毛泽东怀着对家乡故土和安息于九泉之下父母
亲的怀念之情,回到了韶山。这位 66 岁的人民共和国主席,翌日清早,独自一人快步朝着故居对面的南竹圫山上走去。在父母双亲合葬墓前,献上了用松枝扎成的“花圈”,双手合十三鞠躬,口中念叨着:“父亲、母亲我看望你们来了!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又在父母亲卧室里,他深情地端祥着双亲大人当年留下的照片,对随同人员说:“我母亲的颈上长了一个包,穿一个孔,只是那个时候医疗条件差,要是现在就不会死了。”他的话语讲得很轻,也很沉重,饱含着对父母亲缅怀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