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既热心于公益事业,又吝啬而不轻易施舍, 毛顺生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民看似相悖的两个方面

毛顺生致力于公益事业,仅据文记载就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与“修谱”, 二是捐资修桥。上文讲过,引人关注的《韶山毛氏族谱》创撰于清乾隆二年

(1737 年),次年成谱,称为一修族谱,亦称“老谱”,老谱已在韶山失传。以后经过了 1881 年的“二修”, 1911 年的“三修”和 1941 年的“四修”。显然,毛顺生参加的是第三次修谱。因为,“一修”他还未降生,“二修” 年仅 10 岁,“四修”已去世 21 年了。据文记载,毛顺生是三修族谱的“修谱司事”成员之一,主管房修项目,名排第三。他不仅直接参加修族谱司事工作,而且捐谷立会:“自乾隆年倡捐八十祭会,把期清明;逮同治倡捐通族祭会,祀期小阳之朔,乃始议齐族目规矩,森然创置,祀产恢宏,我等因春冬两祭之外,又倡立秋祭会,族众翁然同心,每名捐谷四斗正,合计八十二名。捐名立后:震房竹溪支简臣、少齐、元芳、禒庭兄弟、顺生⋯⋯宣统三年辛亥冬月刊。”(见三修族谱卷六)如果说,捐修族谱之类的事是毛家族内的公益事业,作为毛氏家族的成员毛顺生、身体力行,尽职尽责是在理之中的话,那么,“修河治水,架桥铺路”之类的社会公益事业,足以说明毛顺生对公益事业之热心。毛泽东故居前面有一条自西向东缓缓而流的小溪,那便是现在的韶河。就在韶河的那边有座长满青松占木的小山包,因为它是巍巍韶峰的落脉之地,故名“韶山嘴”。“韶山嘴”,与上屋场隔河相望,以桥相连,那座古老的“韶麓桥”便是毛顺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佐证。“韶麓桥”建于 1919 年的上半年,立有石碑。时过 70 余年,如今这块石碑仍然完好无损地嵌在石桥之北端的韶山咀上,碑文清晰可认,碑文如下:

韶麓桥碑韶山之麓一张桥,众志经营阔又高。磊石成梁关口固,明堂聚气物华饶。高车驷马行多便,题柱吟诗兴倍高。地境阴阳资保障,同登彼岸乐逍遥。

修人题毛敦本堂拾陆圆毛成拯四圆洋银毛八十会拾陆毛堂阁陆周祖胜公捌圆毛银国拾毛务本堂捐洋银拾叁圆毛顺生捐洋银四毛介溪公 拾张煦清

毛襄卿公洋银拾毛金 三、既热心于公益事业,又吝啬而不轻易施舍, 毛顺生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民看似相悖的两个方面 - 图1 各一圆圆毛玉 三、既热心于公益事业,又吝啬而不轻易施舍, 毛顺生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民看似相悖的两个方面 - 图2 毛震中元公 叁毛星挠民国八年已未夏月 日立可见,韶麓桥是由七个集体和八名个人捐款集资修建的,一共集资银洋 104 块。其中毛顺生捐银洋 4 块,居个人捐款

数的第 3 位。据当地老人回忆,4 块银洋当时已经是一笔为数不小的数字了。

显然,这与毛顺生“从不给孩子一文钱”之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据老人回忆,毛顺生还参加过修桥铺路的义务劳动。尽管无从考证当时修桥耗资的具体数目,但集资捐款是肯定无疑的。既然有集资的真实性,那么就有“集劳” 的可能性。“韶麓桥”很可能就是通过“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的办法修成的。不难看出,这种办法实施的结果必然是出钱的不一定出力,出力的就不一定出钱。而年届半百、身体很可能已经患病的毛顺生,既出钱又出力, 真是老当益壮,尽心尽力了。

而同样是一个毛顺生,为了自家过日子,在下雨天里,当毛泽东没有抢收自家的谷子,而帮邻居毛四阿婆抢收时,毛顺生便对着儿子火冒三丈,连声训斥;堂弟毛菊生为生活所迫,典卖七亩水田,毛顺生却没帮他,反把七亩田乘机买了过来⋯⋯这些,与他热心于公益事业看来是相悖的,这也许是

旧中国农民身上并存着的两个方面。毛氏《族谱》中有一条文:“多行善事把钱捐,名声永传,富贵远传”。这也许是毛顺生热心公益事业的理论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