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回到上屋场,毛泽东头一次挨了父亲一巴掌, 他却不哭,也不跑,只是怒目而视

1973 年春,毛泽东在他的书房里对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说:“小时候父亲对我很严厉,我就对他造反,‘四书’、‘五经’中说,除非父母爱子女, 否则他们就得不到子女的尊重。”应该说是父亲和塾师“很严厉”的专制和刻薄埋下了毛泽东反叛的种子。毛泽东最早的反叛,是针对父亲而来的,是因为父亲“压”出来的。当然,少年毛泽东受到的压抑,不只来自这位老人, 还有传授孔孟之道的私塾和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由于父亲受几千年宗法思想的影响,外出当兵的耳濡目染,使他滋长了强烈的占有欲。在家里他独断专行,一门心思用在农事和生意上,全家也必须跟着他转。家里同唐家圫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氛围。父亲如同千斤顽石,沉重地横隔在这棵幼苗上。加之其它的压制,以及父母性格的强烈反差,使将要步入少年的毛泽东心里产生了严重障碍,变得执拗而倔强。在和父亲发生冲突以前,毛泽东是在唐家圫的温馨和上屋场的母爱中养大的,他从未挨过打,穿着开裆裤,一会儿捉蟋蟀,一会儿做游戏,每到大清帝国慈禧太后的生日,他在家里还能破例领到一只红鸡蛋。看到堂屋里神龛前香烟缭绕,鞭炮声声,他还会发出格格的笑声。这样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他终于长大了,也懂得了一些事,在自家, 父亲一刻也不让他闲着,从六岁起,就开始做家务活,扫地、放牛、捡柴, 后来逐渐做些稍重的活,如挑水、种菜、喂猪、舂米,以及一些田间劳动。

开始劳动时毛泽东觉得挺有趣,因而也很勤快,然而父亲安排的事没完没了。生性好玩好学的“石三伢子”免不了也想“躲懒”,有时事没做完, 不是不见人影,就是埋头看书。

这是毛顺生最不愿看到的,他相信“棍子底下出好人”和“不打不成才” 的古训,找到毛泽东后,伸出结满了老茧的手掌,终于第一次打了儿子一巴掌,并严厉地责骂儿子。他想让儿子永远牢记,不做事就要挨打挨骂,而挨打挨骂绝不是一件好受的事。他以为毛泽东会痛哭起来会告饶,或者向母亲“求援”。

可是,他估计错了,挨了打的毛泽东蹶着小嘴,只是怒视着父亲,站着不动,也不哭。

据毛泽东在韶山钟家湾私塾的一位同学回忆,有一次毛泽东在学校里调皮,被塾师先生告到父亲那里,自然,毛泽东又挨了一阵打。第二天,他背着书包,提着饭篮照例去 3 华里远的钟家湾上学,他一路上闷闷不乐,见了同学也不搭理,独自一人沿着韶河朝私塾走去,大概是眼前又浮现起塾师的严厉和死板,记恨着父亲不通情理的打骂,走着走着,突然一挥手,把饭篮摔到河里,把满腔的愤懑发泄到了饭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