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韶山古文化的见证:雷公铲、古陶、欧阳询的书堂山以及关公斩妖的传说

韶山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人类?关于舜帝在此奏韶乐的传奇自不必说。在韶山冲群山南麓,有一个大坪乡,那是毛泽东外祖母家所在地——毛泽东的根一半在那里。大坪乡有座山寨,据说雷公和电母曾在此显灵,所以当地人称之为“雷祖”。人们在山间翻地耕种时,千百年来,总能见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什物——许多石头,不像天然生长,而呈刀形、斧形、铲形——这,莫非是雷公留下的遗物吗?“雷公铲”这个名儿便出现了。

人们哪里晓得,这些雷公铲,经专家鉴定,竟是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

还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韶山就有了人类。

这,正与大舜南巡至韶山的时代相吻合。莫非,这些磨制石器,正是舜帝时留存的?

也许,大舜不但在这里驻听韶乐,而且,他还留下了他的农官,将中原的耕作技术带到了这里。⋯⋯

舜帝南巡,是汉民族文化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传播——舜帝所经过的区域,大致是汉民族领有的区域。舜帝老死苍梧,即今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其地在湘,粤交界的五岭,这告诉我们,四、五千年之前,汉族文化影响的南界止于今湖南。舜帝大致是沿了东经 112°~113°线,跨今三个省份1050 多公里(直线距离),由汉水下湘江,入洞庭,再溯湘江而至湘南—— 湖南境内舜帝的神话及有关的遗迹,如洞庭湖君山舜帝二妃墓,都在这个范围内。而韶山也正在东经 112°与 113°间,舜帝到此的传说,当不会毫无根据。

舜帝死后,已受禅让的禹,成为汉民族各部落的统领。相传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即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韶山正处在荆州之域。历夏、商、西周,至战国,乃属于楚国。虽然舜帝已于此前一千多年给韶山带来了人文之气,但到此时尚是原始的“南蛮”之地。屈原放逐,曾至沅湘, 忧愤至极,作“怀沙”而沉汩罗,由屈子《涉江》可以知道当时三湘之地的落后:

三、韶山古文化的见证:雷公铲、古陶、欧阳询的书堂山以及关公斩妖的传说 - 图1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诸而反顾兮 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 汰,船容与而不迸

兮淹回水而疑滞。⋯⋯入淑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韶山比沅湘两岸人烟还要稀少。那时,它属于由荆楚向“苗蛮”的过渡地带,几乎没有汉族人居住,只在其边缘有极少的人迹活动。

但是,距离韶山只有 30 多里的湘乡县城,战国时却已聚居着不少人口。

1958 年,湘乡城郊牛形山发现一庞大战国墓群,从东北往西南绵延 10

余公里,计 5000 余座,出土除农耕器具、生活用品外,主要是戈、矛、剑、

镞和车马器。已清理的两座中型墓为 2 停 3 棺,有宽敞的墓道,墓坑为 5 级、

9 级台阶,墓主为卿大夫一类贵族。

无疑,湘乡文化对韶山产生了最切近的影响。

1985~1988 年,湖南省博物馆,湘潭市文物队,来韶山实地勘察,也发

现了一批古墓葬,出土了大量古文物。其中,在永义乡白玉村黑皮冲一个长约 100 米的山岗上,两个高 2 米、底径 12 米的半圆形封土堆内,发掘出陶鼎残片,几何纹、钱纹青砖,鉴定为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这证明,韶山人类居住的历史至迟可上溯到战国或西汉。

到了东汉,天下大乱,战事频仍;尤其汉末,三国鼎立,时属荆州的湖南,成为重要战场,长沙城数易其主。建安二十年(219 年),孙权袭取了荆州。

民间传说,蜀国大将关羽策马由长沙方向而往西南,望见一处地方茅封草长,无路可寻,但他不顾路险苔滑,望山深处而入,正行间,山冲内窜出一头蛇形巨兽;关公略一惊,随手拈弓搭箭,猛发一矢,那兽咆哮一声,呜呼倒地。云长朗声一笑,将劲弩甩向东南,提起青龙偃月刀,继续前行⋯⋯ 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斩蛇灭妖的英豪,便在他立马射箭的溪边小山嘴(韶山嘴)上筑庙,叫关公庙;溪上建桥,称关公桥。关公所遗之弯今犹存,那就是毛泽东故居附近的弓箭牌山。

传说终归是传说。不过,东汉时,战争的确对韶山发生了影响。这是因为,这里与长沙城的直线距离不过 50 多公里,而湘江就在 30 多公里外蜿蜒; 蜀国大司马蒋琬的故里湘乡更近⋯⋯当战火蔓延到湖南中部时,人们纷纷逃离本乡,寻找避难之地——韶山,湘潭、湘乡、宁乡三县交界处的这个多山林密的地方,成了最理想的所在。不但贫民百姓逃至此,而且富人与官户也来到这里。试看东汉墓葬的发掘情况便可以知道:

就在距传关公射箭处仅几百米的新塘山上,便发现了一处东汉墓。同时代的墓葬,在韶山境内共发现 25 处之多。

在这些东汉墓中,出土了几何纹、钱纹青砖、布纹硬陶片及青瓷碗、壶碎片,甚至还有完整的陶罐、铁斧架、铁斧和剑。

要知道,经过 1900 多年,多少人文陈迹为时代之潮淹没,这 25 处先民遗址,应当是极能说明问题的。

这些墓葬分布的地域,更是有耐人寻味的特点:

只有韶山村新塘山、朝阳村大冲两处位于韶山的中心地带,其余都在与邻县(尤其是湘乡县)交界的地方。由东汉墓分布方位与邻邑接近的特点, 可知韶山的边缘地带曾直接与战争发生联系。1990 年 5~8 月,银田乡槐新村出土 39 件东汉文物,极能说明问题:1 号陶三、韶山古文化的见证:雷公铲、古陶、欧阳询的书堂山以及关公斩妖的传说 - 图2,胸围 64 厘米,颈围 42

厘米,口径 15 厘米,底围 55 厘米,高 31 厘米,呈红褐色。类似的陶三、韶山古文化的见证:雷公铲、古陶、欧阳询的书堂山以及关公斩妖的传说 - 图3

有 5 个,其中两个红褐色,一个灰色,两个白色。圆形陶制酒杯 1 只,胸围

17 厘米,口径 4 厘米,底径 2.5 厘米,高 2.4 厘米。铁剑 5 把,内完整的 1

把,长 67 厘米,腰宽 2.6 厘米,颈宽 2.3 厘米,刀尖宽 0.7 厘米,椭圆环柄

直径 5 厘米。3 足铁香炉 1 个,3 足瓢状铜壶 1 把。⋯⋯看了这些,一幅三国时代群雄角逐湘中的图画可以勾勒出来了——随着人喊马嘶的嘈杂声,蜀军仓惶失措,撤出长沙,慌忙往西南奔逃——东吴已卡住湘水、长江扼口,蜀军只得取道湘中,经今宁乡、韶山、湘乡退入贵州而回巴蜀。一队人马,搅得满天灰尘,驱赶了大量百姓避往韶山的林中。蜀军登上槐新水口山,回望长沙城,已在百多里之外,方停下脚步。一位将军命搬出三足香炉,他亲手点燃线香,以壶酌酒于地,仰天长叹:“唉,老天亡我!”将军举剑,涕泪涟涟,把 5 柄宝剑分置于缸中,然后掘一洞,埋入土内,算是对战死者的祭奠⋯⋯韶山,这块由湘西南往湘西北,或由湘东往湘西的捷径之地,屡屡受

到战争的冲击。三国归晋后,社会趋于稳定,战争也减少了;韶山,重归静寂;人烟,复又萧条。这一时期墓葬,仅在大坪乡大坪村黑门桥山和韶山乡朝阳村毛田山各发现一处。

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南北朝以后。南北朝时期,战事虽甚,却多发生于中国北部和东部;南朝宋、齐、梁、陈虽有更替,对韶山一带影响并不大。

而盛唐灿烂的文化,却强烈地辐射到了韶山。韶山冲滴水洞附近有一座书堂山,正是因欧阳询而得名。

欧阳询(557~641 年),字信本,潭州临湘(长沙)人。因父犯了谋反之罪,朝廷要斩草除根,据说欧阳询便逃避至此,在八亩田筑草庐,练书法。后来,顺着山间一条小溪,往东南而去,辗转来到了长安,在唐太宗身边做官。后人便把他隐居过的那座山叫“书堂山”,其下山沟称为“书堂冲”, 沟内流出的小溪,命名“官港”。

另有古墓葬及出土文物,证实唐代韶山的情况:

杨林乡善扶村蒋家湾,樟木圫和磨石村唐代墓葬中,出土了素面青砖, 青瓷小三、韶山古文化的见证:雷公铲、古陶、欧阳询的书堂山以及关公斩妖的传说 - 图4,粉盒及开元通宝,经鉴定,均为唐代文物,证明唐代文化在韶山也显示了它折射出的光芒。

由战国、东汉墓的兵器,到唐墓的生活用具与钱币可推知:居民已从避难者(甚或就是战争参加者)演化成了一般的商人、富户,而且由短留而变为长居。

1989 年 9 月,又在清溪寺遗址(今韶山市政府所在地)发现一块明嘉靖二十年(1541 年)重修该寺时所立的石碑,碑文言:

湖广长沙府湘潭县三十九都清溪山法海寺⋯⋯伏以清溪福地,乃唐朝上吉之造。

可知,佛教也在唐代传入了韶山,韶山最早的公共建筑即是清溪寺了。而如意乡综合场村,远在一千多年之前,就有了陶瓷制造业。这里的曹

家坝,留存着一处面积 5000 平方米,文化层 0.1~0.3 米的唐窑窑址;虽未见完整的唐三彩工艺品,却有绿釉、豆青釉,黄褐色釉瓷片,呈碟、壶等形状。显然,这里曾有过一个手工业作坊,烧制各种器皿。烧瓷制陶延续至今, 这里的如意陶瓷厂,曾用 20 口陶缸,装上故乡的土,栽了故乡的桔树,运往北京毛泽东纪念堂⋯⋯

1989 年,杨林乡白鸽村出土了四件重要的宋代文物:

一个外径 10 厘米,厚 0.2 厘米的青铜镜,背面有两道浅圆圈;

一把铁剪,长 34 厘米;

一个锥形双龙陶瓷瓶,高 45 厘米,最大直径 27 厘米,口径 15 厘米,颈

口径 6 厘米,底径 8 厘米,厚 0.6 厘米,重 4.85 公斤,深褐色,饰七道荷叶波浪式花纹,瓶肩部有双龙。

同时出土数枚熙宁通宝和元丰通宝,这是北宋神宗(1068~1085 年)时的货币,此时,距唐末还只有一百多年。

宋代,虽然经济与文化相当繁荣,但在军事与外交上几乎一无可取。少数民族不断南侵,宋王朝自汴梁南迁至临安,这就苦了北方的人民,他们不得不抛弃定居了数百年、数千年的黄河故土,而扶老携幼,跨过黄、淮,而至陌生的南国。

宋代发生的空前规模的人口大流动,虽然是在战败后不得已的背景下发生的,但客观上却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尤其是中原人民给南方带来了先

进的生产技术,因此,至元代,南方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从北方南迁的“宋人”,元时遍布江浙,也有继续西迁者。宋末的移民,主要发生在中国东部, 而不是像大舜南巡一样,由汉水入长江,进洞庭,上湘江。韶山因处在尚未开发状态,迁来的人口并不多,大部分是前代就已定居于此的人们(比如清溪寺僧)。他们赖自然之 封闭,物产之富饶,过着几近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