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百年前的某日,毛太华的长子寻觅到这个远离 战乱的仙境般山冲时,便再也不想走了
“韶山”这个概念,有一个演化过程。在几千年历史中,不是作为一个区划名称出现的,而是指一座山,即舜帝曾驻足听韶乐的那座美丽的山。关于它的位置,毛氏《族谱》,《同治刊湘乡县志》,《光绪刊湘潭县志》均有记述。王闿运先生还绘有地图,从图上可知她在湘潭、湘乡交界线上,故此,这两县县志均作记载。也就是说,“韶山”,在今韶山冲滴水洞处。民间的“韶山”则指几处地方,一是韶峰,即韶山冲南缘,《毛氏族谱》持此说;一是指毛泽东故居西一里处那个形如龙头的秀美小山,又叫韶山嘴,《湘潭县志》称“小韶山”。把县志与族谱及民间的说法综述起来,“韶山”演变成一个地域概念,则是指韶山冲而言;这个概念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毛氏家族离开湘乡城之后,便是来到了这里。《族谱》二修一卷说:
“⋯⋯(居湘乡)十余年后,清一、清四两公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家焉。开种韶山。铁陂、乌塘、东塘等处,共田四百余亩,编为一甲民籍。”毛清一、毛清四来到韶山,居住的区域有所不同。毛清四及其后代,在韶山冲东南入口,即铁陂一座大山下面筑室而居,在这一带便形成毛氏家族深公一房。
《深公房祠记》云:“铁陂距韶山十里许。韶山,界潭、湘两邑之间, 右水出龙城,左水出铁陂。胡以‘铁’名?以两山对峙,石壁穿插,交锁横拦成陂故耳。天造地设奇观也。吾房祖。
深公,卜居陂之下,游麟振振,螽斯蛰蛰至今,铁陂还有不少毛姓,虽然深公祠已无存,毛家大屋、毛家坳这些地名还是留存下来。毛清一却未随他的弟弟留居铁陂。他带着他的儿孙继续入山,“相吉于韶峰之左,枕山而立祠焉。”(《祠堂记》)。他为什么选择了韶山冲呢?动乱之后的人们最大的期望是安定。毛太华元末长途跋涉万里,横跨 5 个省才将战争远远抛在后面,他刚到云南澜沧尚是青年,他在那里结婚生子——虽然气候湿热,生存条件比故乡恶劣得多,但那里山高皇帝远,元朝在大理派有梁王,也鞭长莫及,战争当然也就难骚扰到了;故而,毛太华及妻儿们,在澜沧江河谷很是过了一段平和的日子,他们只图安安然然,没有人出外求官。大约过了 20 年,朱元璋大军攻入云南,与毛太华同族的兄弟毛命传耐不住寂寞,参加了这支从故乡开来的雄师。此后,毛命传等因立下军功,使云南的毛姓得以“拨入楚省”,毛命传最先到达韶山,但他并未进入韶山冲,而是到了湘潭县三十九都五甲(即今韶山杨林乡善扶村),而毛太华到了湘乡。很显然,毛太华的广泛阅历与饱经沧桑,使他深深认识到湘乡城绝不能作为久留之地。因为此地处东西与南北之要冲,是连接湘东北、湘西北与湘西南的必经之路, 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人民多次遭受兵戈之苦。这里与毛太华的老家吉州吉水龙城(湘乡也叫龙城)极为相似,城伴水而建,周围无大山作屏障,基本上是一马平川——毛太华不想让他的后代重蹈他万里奔波的覆辙, 所以他在世时便已叮咛正是青春年少的两个儿子。儿子当然也明白老父一番苦心,虽然他们对湘乡城不无留恋,但在父亲去世后,便打点行装,另择新居——他们要去寻找一个能一劳永逸的地方。他们走了二、三十里,先到了与湘乡交界的湘潭县三十九都七甲(与毛命传居地相距 10 多里)。毛清一显然比弟弟毛清四更有远见。清四在与湘乡龙洞一拢相望的铁陂造屋,不想再
走了。从后来的结果看,这是他的失误。因为这里仍然地处交通要道,往湘西北与湘东南必经此地,后来,从明清到民国,这一带都有大军经过,并留下战争创伤,甚至 1944 年,日军的铁蹄也践踏了这里的青山绿水——这是后话。总之,毛清四的后代在此处远没有毛清一的后代兴旺。
毛清一表现得比弟弟有见地,独自又走了十多里山路,终于觅到一个极幽静之处——韶山冲!
韶山冲四面八方都是峻岭崇山,尤以南面、西北形如屏障,加以山中密布原始森林,更令人神秘莫测。入韶山冲仅有两个口子,一在铁陂,宽不到10 米,小溪一弯,从冲内漾出;一在井湾里,是一个深涧,夹在两山之间, 后来被叫作湖提涧,由此往东北,行三四里,即到毛命传定居之处。由此两冲口至韶山冲中心,差不多都有 10 里。
韶山冲不只是单一的一个大冲,它由无数个小冲组成,形成一个连环套: 在冲内,有几条较平坦的谷地,其时虽然茅封草长,但若开垦出来,是够几千人赖以为生的。
我们可以想象,世道如若再发生大变,韶山冲可保无虞:首先,外地陌生人很难发现这个大冲(甚至在毛清一刚到铁陂时,也是在无意中如武陵人发现桃花源一样,顺小溪而入方豁然开朗);其次,这个大冲有两个入口, 此口被封,可从彼口而出,若两个口子都封住,则又可循入那连环状的小冲, 或者密不透风的丛林;最坏的也是最后的一步,也不至于山穷水尽,可以翻山过拗,出了韶山冲,南与西南是湘乡,北与东北是宁乡⋯⋯而以后的事实, 让人们惊诧不已:韶山冲极少遭到外部干扰!造成湘潭、宁乡、湘乡人民惨祸的明末清初大兵祸,几乎未曾影响到韶山冲;日寇在韶山不到两年内杀死数百人,但他们只到达铁陂,而未能发现韶山冲——当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重要敌手毛泽东的故居所在地。
总之,韶山冲的自然环境有些与云南澜沧相似,但气候、水文、食物条件要好得多。它得天独厚的地形地势,使得毛氏家族在这里安定地过了好几百年,而且,使得原来很松散的家族,在此形成日渐稳固而类似小王国的结构,从而为诞生伟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毛氏家族刚到韶山时,这里还是原始状的荒凉。自古以来,这个山冲几乎无人居住,它只是森林的王国,动物的王国。云湖河的上源,由滴水洞、滑油潭和韶峰山麓漾出,永远幽幽地唱那古老而淳朴的歌。
山头上,是密密的树木,自然地生长,自然地死亡;老虎、野猪、蟒蛇, 或咆哮,或蠕动,震得麻鹰、山鸡扑楞楞地飞。
河谷低地,长长的茅草腐烂了,又生出来,又腐烂,于是,变成肥沃的湿地;小溪中,垒着从山头冲下来的大大小小的石头⋯⋯
郭姓、彭姓、庞姓、汤姓、蒋姓、张姓及别的姓氏,他们大都依山傍水, 居住地前,是较为开阔的泥沼地,只要将积水排干,然后围湖造田,便可成为粮仓;可是毛太华的两个儿子,因为在湘乡城耽搁了一段时间,所以,他们到韶山时,除铁肢前有一大片坡地外,就只有山间小河谷了,毛清一将铁陂让给了弟弟,自己进入韶山冲。冲内最大的优势是木材与烧柴充足,山内又藏着各种动植物资源,除此之外,是从林子里淌出无数的淙淙流水,这些流水汇成一条较大的小溪,就是云湖河源头之一。小溪两岸地势比高山当然低得多,但尽是山洪暴发时冲下来的大小石头;由小溪往两侧,渐次升高, 而成为山坡,坡上生满杂草灌木。
毛氏族人及与之同处的其他姓氏(如李姓),进入韶山冲,所见到的便是这一番情景。
虽然原始社会后期舜帝便曾到此,驻听韶乐,并赐以美名;东汉时,也曾有过人迹,据说三国关羽还在此搭箭射猛兽;唐宋又有师公之类的职业迷信者在此活动,但直到元末明初,这里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居民。毛姓,李姓, 便成了韶山冲最早的开发者。
经过两百年以上的艰难开拓,到明末清初,韶山冲基本上已形成陶渊明曾描绘过的桃花源那样的境地。其时,毛清一以下已发展到第八代,即大约到了毛泽东以上第十代,估计毛氏族人已达数百人,李姓也有了不少人口, 加上其他姓氏,韶山冲人口已在五百人上下。于是,绿油油的田边,青葱葱的山下,一栋一栋茅草盖顶,土砖砌墙,木窗木门的农舍,时时冒出缕缕青烟;隔山隔水,有狗吠,有鸡鸣,人们和和乐乐,起初,也基本没什么贫富悬殊,当云南、江浙、河南一带的毛姓,有不少人在发奋苦读中了进士当了大官的时候,与他们本属同宗的韶山毛氏,却正在韶峰下面过着男耕女织、怡然自得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