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毛泽东出生前后的祖家和外祖家

一、普通的背景——为养家糊口而操劳终生的祖父们

从韶山毛氏的先祖毛太华起,至毛泽东出生前,其间约五百年,毛家除个别人外,基本上都没离开过这个山冲,终生都在和土地打交道,虽然,日子过得仅仅是果腹而已;去世后,后人们再选吉日葬在这块土地上。毛泽东祖家的背景在中国的农民阶层中,普通得没有一点夸耀之处。

按家谱序列,从毛太华到毛泽东共经历了 20 代:

毛太华→毛清一→毛有恭→毛震→毛从文→毛珊→毛立尧→毛显晹→毛荣顼→毛朝巍→毛士翱→毛文邦→毛方淳→毛运选→毛际耀→毛祥焕→毛祖人→毛恩普→毛贻昌→毛泽东。

毛家到了毛泽东的曾祖父、毛太华的 17 代孙毛祖人手里,有茅屋 4 间,

水田 10 亩,旱地一亩,山林两块。由于生产力低下,亩产并不高,每年的收成缴去赋税后,年成稍不好,糊口都困难。

毛祖人,字四端,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 年)九月三十日,卒于清光绪十九年(1393 年)十月初三,葬于滴水洞龙头山上。由于家贫,毛祖人从未上过学,农活却是里里外外一把手,除了种好自家的地,还经常“砍柴做零工”。结婚后,在他 18 岁和 23 岁的时候,其妻周氏先后为他生下了两个男孩,即长子毛恩农、次子毛恩普。又过了十几年,毛祖人就先后为两个儿子操办了婚事。大儿媳罗氏(元配)、庞氏(继配);二儿媳刘氏,并且几年后均生有子女。所以,毛祖人的晚年可谓儿孙满堂,但因为人多田少,住房拥挤,借了不少债。毛祖人 52 岁那年,横下一条心,借银数百两买下了土地

冲上屋场的房屋和土地。到 1878 年恩农、恩普分家时,毛祖人的家业已发展

到茅屋两处共 9 间半,水田 32 亩。然而,兄弟分家时,谁也不愿意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居之地东茅塘而去住远房作吊田。作为一家之长的毛祖人权衡再三,最后只好采取抓阉的办法来裁决。即背着当事人,事先在两张纸条上分别写上尽量搭配均匀的房屋的住处,田亩数量,并搓成砣子,然后让俩儿子去抓,抓中者为其所有。结果,毛恩农抓得东茅塘的屋和田外加上屋场的7 亩田,共得田 17 亩。毛恩普抓得上屋场的屋和 15 亩田,因为多分房屋一

间半,所以才少分 2 亩田。又过了几个年头,也就是 1893 年 10 月的一天, 他的曾孙毛泽东出生前几十天,操劳一世,负债一身的毛祖人便去世了。身后留下了东茅塘和上屋场的家业,留下了满堂的子孙。

毛思农,字嘉宾,号德臣,毛祖人之长子,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十一月十九日,卒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九月初一,葬于滴水洞之北牛形山上。毛恩农在东茅塘毛家故宅度过了 66 个春秋。他终身以农为业,读过两年私塾,还会看风水。元配罗氏,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十二月三十日生,卒于同治四年(1865 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年仅 24 岁,葬于滴水洞筲簊堕。生有二女。继配庞氏,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民国五年(1916 年)五月初二。生有三子一女,其中长子毛贻盛就是中帼英豪毛泽建烈士和现在健在的毛泽连老人的父亲。

毛恩普,字寅宾,号翼臣,毛太华 18 代孙。毛祖人次子,毛泽东之祖父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四月二十七日辰时。毛翼臣久患眼病,同其父一样,为人忠厚老实,以种田、打柴、做零工养活家口。其妻刘氏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八月初二,卒于清光绪十年(1884 年)四月二十六日。生有一子二女。子名贻昌,即毛泽东的父亲。长女适张,次女适贺,因

无子孙,族侄孙贺凤生过继与之为嗣。毛翼臣先后在东茅塘和上屋场生活了58 年之后,于 1904 年 11 月 23 日病逝,葬于滴水洞之大石鼓山上(即现在

的虎歇坪),并立有墓碑。 1986 年 12 月 28 日从地下挖出来的墓碑,便为当年所刻。碑文曰:

中华民国元年壬子夏月吉 第三章 毛泽东出生前后的祖家和外祖家 - 图1,显考毛公翼臣老大人之墓内辛山外戌山东男贻昌孙泽铭敬立淋“贻昌”即毛泽东父亲毛顺生的派名,“泽铭”即毛泽东大弟弟毛泽民,“泽淋”即毛泽东小弟弟毛泽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