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研究怎样教好初中物理定律

一、要善于启迪辨证思维,深刻揭示内在联系

定律教学难度大、要求高,因此,教者深刻领会教材实质,明确地位作用,并以教学原则为指导正确分析处理教材,选择合适教法,善于启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保证教学成功,提高质量的关键。又因为定律教学需要将原来分散阐述的概念进行有机的串联以寻求规律。因此,精心设计教学层次,积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辩证思维,才能思路清晰,深刻揭示各概念间的内在有机联系,达到真正理解牢固掌握的目的。例如讲阿基米德定律中,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势必要联系到重力、压强、压力、物质密度等许多重要概念。只有在实验的基础上透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正好等于被其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以及为什么上、下压强差是产生浮力的原因。否则学生总是无法说明实验与计算结论一致的原因,而且计算过程中往往将ρgV 与ρgh 混淆不清,用ρgV 计算浮力时会张冠李戴搞错研究对象。

二、要做好探索性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定律教学切忌死记硬背,只有理解深刻才能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而真正的理解又莫过于自己去摸索总结,只有通过自己实践并经大脑积极加工,才可将各重要“部件”有机组装成运转自如的“机器”。诚然,写在教材里的内容都是前人直接的经验,中学生没有必要亦无可能事事都去模仿前人再去直接经验,但对规律性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变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如前面讲过的欧姆定律,在教者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并指出思路的基础上,如条件允许应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边讨论、边实验、边分析、边总结,这不仅可加深理解,而且可以体会前人在探索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籍以培养其发现能力,甚至可逐步激发起他希望自己今后也成为科学家的壮志雄心。

三、要精透分析范例,力求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活用规律,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分析,以达到能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高阶段的实践解决问题,是定律教学的最终目的。然而,生搬硬套,忽视对物理过程本质的分析,往往是中学生(尤其初中生)在运用定律时的一大弊病。学了“功的原理”、“机械效率”之后,具体运算时是乘还是除?学生为什么老是搞不清?没有精细分析作功过程可能是很重要的原因。一本初中辅导书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如图 1(P170)所示,设力 F1 的作用能使滑轮组(1)匀速提起重物 G1, 力 F2 的作用能使滑轮组(2)匀速提起重物 G2,用 F1∶F2=3∶4,G1:G2

=2∶3,滑轮组(1)的效率为 80%,求滑轮组(2)的机械效率。

此题对初二学生难度是否适宜暂不议论,但这决不是偏题怪题。我们找了几个学校的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为探测对象,结果多数无从下手, 且没有一个能真正讲清思路与道理。其实,抓住最基本的概念,透彻分析物理过程,此题应该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无非用到对滑轮组的受力、

作功分析,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等基本概念,经简单运算即可得:

η = 2 ·

F1 / F2 ·η

3 G 1 / G 2

因此,我们认为在学生初步掌握定律之后,及时选择典型例题,运用基础知识进行深刻剖析,是加深理解,拓宽知识、增强能力、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关键。最后,在讲授物理定律时,还应特别强调定律的适用范围。除此之外,教师平时必须注意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应变”能力。

定律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教者必须引导学生在各有关概念错综复杂的联系中理清思路,抓住主流去总结规律。然而学生在考虑与回答问题时,难免要出现一些教者意想不到、事先无法准备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者具有运用教学理论指导临场应变的能力。一位老师给初二学生讲“功的原理”,教者原先希望通过手摇轮轴对重物作功及配合其他演示,启发共同讨论,总结出一般规律。可是一开始学生回答时就出了问题,学生认为“人对轮轴没有做功”,因手摇时 F 与 S 方向不是一致的。在这样棘手的问题面前,教者从容自如,立即将用手摇改成用绳绕于轮缘再竖直向上牵行。这不仅巧妙地回避了力、位移方向在不断改变时如何计算功这个初中学生无法讲清的问题,而且使演示生动、直观说明问题。如果教者平时不注意锻练,没有临场应变的能力,这时肯定乱了手脚, 甚至因此而打乱了整个教学秩序。

(施汉泉 计学贞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