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中例证选择之我见

概念教学中应如何选取例证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

例证必须是真实的、正确的。科学性是在教学中应遵循

的基本原则,选择例证也不例外,否则若粗心大意,往往会产生谬误。例如,在帮助学生建立扩散概念时,通常要演示扩散现象,即在盛清水的容器中滴数滴墨水,有位教师在演示时觉得扩散太慢了,使用酒精灯在墨水扩散的同时给容器底部加热,这样做效率确实提高了。但它违反了科学性。因为扩散是不同物质内分子的热运动的结果,而对容器底部加热清水和墨水的混合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对流作用所致。

二、典型性

例证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完整、准确地阐释事物的本质属性,若选择的例证片面,偏颇。往往会起到相反的结果。例如,在“惯性”教学中,有位教师列举了如下几个例证:火车、汽车突然启动,乘客后倾; 突然刹车,乘客前倾;锤头松了,将木柄猛磕几下,就可以套牢。并在此基础上将惯性的定义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的结论搬给学生。可结果如何呢?不少学生对“水和空气有没有惯性”这类问题显得无所适从, 那么原因何在呢?很明显例证的选择不具备典型性和概括性,他只举了固态物体的惯性的例证而忽视了液态和气态;只举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后表现出来的惯性却漏掉了运动状态不变时也具有惯性的例证。三、易识性

中学生的思维基本上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水平较低。教师选择例证时,应多用些“看得见,摸得着”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实或过程为例证,帮助他们清晰、牢固地理解,掌握概念,否则往往“事倍而功半”。例如在初二“力”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位老师列举了下列例证:一是地球吸引月球, 月球也吸引地球;二是磁铁吸引铁屑,铁屑也吸引磁铁。前者让学生无所适从,难以想象;后者学生提出异议,因为他们只看到铁屑向磁铁运动,并“粘”在磁铁上,而磁铁未动,所以不相信“铁屑也吸引磁铁”。

根据易识性原则,笔者认为可以列举下面的例证:两根弹簧对拉, 二者均被拉长;两只皮球挤压,两者均被挤瘪;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两辆小车,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使之演示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等等。

(李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