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体会

一、把握教材,因材施教

与甲种本相比,必修本减少了教学内容并降低了难度,本单元主要表现在:删去了两个阅读材料(“速度与加速度的区别”和“伽利略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v-t 图象不讲斜率的物理意义(即不要求根

据图象求加速度);位移公式s = v·t +

1 at 2不从v - t图象推导而改由s =

2

  • − v0 + v t

v ·t、 v = 2

、vt = v0 + at三式推导出来,另外加速度等概念的引

入以及 v-t 图的画法也降低了难度。这些变化都是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他们能把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学到手而设计的。

针对以上变化,在引入新概念时,我尽量避免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比较,逐步引出定义式,同时注意强调公式的适用范围和物理意义。比如在引入加速度概念时,通过对一辆火车和一辆汽车在不同时刻即时速度的记录,列表研究速度的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引导学生讨论比值的特点和作用,从而自然地引入加速度概念。又如在讲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时,甲种本是由速度公式 vt=v0+at 再分别给出 v0、a 的数据,然后根据 vt 与 t 的函数关系作图,这样讲数学味很浓,但学生不易理解其物理意义。而必修本则是通过一辆汽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一系列时刻(课本 P.58 图 2-10 表中误为“时间”) 及与之对应的即时速度值列表作图。我在教学中采取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掌握了作 v—t 图的方法并对图象的物理意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同时在程度稍好的一个班我还补充了几个不同的 v—t 图象让学生讨论其物理意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及时总结,突出重点

该单元共三小节,另外还有两个分组实验。《教学参考书》安排了七课时。考虑到该部分知识的重要性,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安排了九课时,具体如下:第六、七、八节各两课时,小结一课时,分组实验两课时。其中第八节的二课时着重讨论了 P62 练习七第五题,证明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推论△s=at2(此推论在实验三、第九节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强调时间、位移的表达,如第一秒、末两

秒等。在小结课中,先总结一个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

三个有用推论(v2 - v 2 = 2as,

v0 + vt ,△s = at 2),然后强调了解

v =

t 0 2

运动学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我把它归纳为“一不三要”,即:不要机械套用现成公式;要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弄清已知条件(尤其是隐含条件);要正确选用合适的公式以使运算更加简便;要对计算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和讨论。实践证明,在这里多花点时间还是值得的。

三、强化训练适当提高

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要达到上述目的,适当多做些练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而课本各章节后设置的练习题大

都比较容易,且题量也比较小,对于那些对物理感兴趣而又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难免有吃不饱的感觉。因此我便适当补充了一些课外习题,在程度稍好的一个班,讲课时稍增加了一点深度,如讨论 P.62 第五题时, 增加了讨论初速度不为 0 时,头一秒、头两秒、头三秒⋯⋯位移之比是否还等于 1:4:9:⋯⋯;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位移之比是否还等于 1:3:5:⋯,连续相等的一秒内位移之差是否仍是恒量。在布置练习时,给他们增加了课本之后的“课外习题”中的练习题,既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又满足了少数程度较好同学的要求。

(汪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