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趣味性实验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概念

在引入有些新概念时,如能用趣味性实验开头,则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如:大气压强概念的引入,笔者先演示了这样两个实验:

  1. 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2. 演示试管自动上升实验。如右图所示,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较细的空试管插入粗试管里一半深处,当试管倒置后,学生看到细试管在粗试管中缓缓上升,甚感兴趣。在演示过程中,全体学生疑窦顿生,

    兴致很高,都想知道是什么给半球这么大的力,是什么使试管自动上升。学生处在一种欲知而不能的状态,教师可自然地引入新概念——大气压强。

二、运用趣味性实验深化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在学生头脑中虽已初步建立,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甚至出现片面理解的现象,这时可设计趣味性实验来诱导启迪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讲完液体内部压强公式之后,根据学生对这个公式出现的偏见,设计了趣味性实验来帮助学生纠偏扶正。由于课本在《液体的压强》引入的时候有“液体因为受到重力作用,所以对容器底要产生压强”这句话,学生对此有片面理解,认为液体的压强必跟液体的总重量有关。为此,我们设计了如右图的一个实验。在塑料袋内灌满水后,小心地抓住袋口提起来,塑料袋不破。然后把袋内水倒出一半至空水槽,把乳胶管一端紧紧地接在塑料袋里,把水槽内的水灌满乳胶管,水槽仍有余水, 把漏斗位置升高到一定程度,可看到塑料袋被水压破。从而生动地说明了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总重和体积无关。三、运用趣味性实验巩固概念

“温故而知新”。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需要几次反复的过程, 螺旋上升,学到的知识才会巩固。但是复习时,学生往往觉得已经“知道了”,兴趣不大,复习效果不好。如果能用趣味性实验来组织复习, 则会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更好地巩固知识。例如:在复习“沸腾” 时,演示“用纸盒烧开水”,在复习“摩擦”时,演示“筷子提米”, 在复习“光的折射”时,演示“分币升高了”⋯⋯这些有趣的、魔术般的小实验,将学生带进一个变幻的知识的天地,使学过的知识在这些实验的帮助下得到巩固和提高。做习题也是检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但学生对做习题有时也感到枯燥乏味。若在有些习题中,运用趣味性实验来开动思维的机器,学生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例如:初中第一册 P.126 第一小题,教师可照习题准备二瓶汽水,由二位同学上来操作,再请他们说说体会。还有些习题实验,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就鼓励他们课外去完成。这种由朴实的实验来组织习题教学,可由使知识感性向理性升华,能更好地巩固概念。

四、运用趣味性实验来比较概念

物理概念的定义是高度概括并逐步加深的结果,不同的物理概念有不同的内涵。如果单从字面上来区分概念,就会使学生养成死读书的坏习惯。如能结合趣味性实验来区分概念,倒也不失为一良策。

例如:在讲“传导”这节内容时,要说明热的良导体,不良导体这两个概念,我采用了这样二例实验。

  1. 烧不断的棉线。让一段棉线紧密地绕在一根细铜棒上,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取下棉线后,学生看见棉线安然无恙,依然未断,惊讶万分。

  2. 摸户外的木块和石块,感到冷热情况不一样。演示好后,抓住学生当时的心理提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然后分析原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点头赞同。

五、运用概念,让学生设计趣味性实验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富有幻想,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甚至有的喜欢标新立异,他们很想通过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验问题。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后,多指导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在设计过程中, 检查已学过的知识,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开辟了展示他们才能的小天地。

(谢定生 文)

关于惯性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惯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概念,它是指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惯性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正确区分惯性与惯性定律。我们知道,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所处的位置等因素都无关。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质量的大小所决定的,只要物体的质量不变,它的大小就不变。而惯性定律是描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由于惯性而表现出的一种运动状态规律。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也就是说, 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若物体原来是静止的就继续保持静止;若原来是运动的,就以没有受力作用的那一时刻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则是描述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因此,在理解和分析物理现象时,切勿将二者混为一谈。

其次,要正确区分惯性与力。惯性与力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我们知道,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与外界条件无关,是由它本身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是由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大小来决定的。惯性是要维持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而力则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没有方向和作用点,而力是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构成。因此,在解释惯性现象的有关问题时,千万不要在惯性前面加上“产生”、“受到”等词,也不能说“惯力”和“在惯性作用下”等。

最后就是要正确区分惯性与运动状态的关系。惯性与运动状态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由于有些同学受日常经验干扰,往往将两者混同起来, 误认为,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运动时才有惯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惯性越大等。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把握住惯性的实质,就不会把学生引入误区,一定会达到预期目的。

(赵封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