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31 人体心电图的描记

【目的要求】 1.学习心电图机的使用方法和心电图波形的测量方法。

2.了解人体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基本原理】

心脏在收缩之前,首先发生电位变化。心电变化由心脏的起搏点——窦房结开始,经特殊传导系统最后到达心室肌,引起肌肉的收缩。心脏尤如一个悬浮于容积导体中的发电机,其综合性电位变化可通过容积导体传播到人体的表面,并为体表电极所接受。经心电图机的放大和记录,成为心电图。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脏内综合性电位变化的发生、传导和消失过程,但不能说明心脏收缩活动的变化。正常心电图包括 P、QRS 和 T 三个波形,它们的生理意义为:

P 波:心房去极化;

QRS 波群:心室去极化; T 波:心室复极化;

P—R 间期:兴奋由心房至心室之间的传导时间。

【实验器材】

心电图机、诊断床、导电糊、分规、酒精棉球。

【方法与步骤】 1.受试者安静平卧,全身肌肉松弛

  1. 按要求(附 1)将心电图机面板上各控制钮置于适当位置。在心电图机妥善接地后接通电源,预热 5min。

  2. 安放电极把准备安放电极的部位先用酒精棉球脱脂,再涂上导电糊, 以减小皮肤电阻。电极应安放在肌肉较少的部位,一般两臂应在腕关节上方

(屈侧)约 3cm 处,两腿应在小腿下段内踝上方约 3cm 处。然后用绑带将电极扎上,务使电极与皮肤接触严紧,以防干扰与基线飘移。

  1. 连接导联线按所用心电图机之规定,正确连接导联线。一般以 5 种不同颜色的导联线插头与身体相应部位的电极连接,上肢:左黄、右红;下肢: 左绿、右黑;胸部白。

常用胸部电极的位置有 6 个,如图 4-30 所示。 5.调节基线旋动基线调节钮,使基线位于适当位置。

  1. 输入标准电压打开输入开关,使热笔预热 10min 后,重复按动 1mV 定标电压按钮,再调节灵敏度(或增益)旋钮,标准方波上升边为 10mm。开动记录开关,记下标准电压曲线。

  2. 记录心电图旋动导联选择开关,依次记录Ⅰ、Ⅱ、Ⅲ、aVR、aVL、aVF、V1、V3、V5 等 9 个导联的心电图。注意:在变换导联时,必须先将输入开关关上,待变换后再打开。每换一导联,均须观察基线是否平稳及有无干扰。如基线不稳定或有干扰存在,须在调整或排除后再行记录。

  3. 记录完毕,应解松电极,洗净擦干,以防腐蚀。

  4. 将心电图机面板上的各控制钮转回原处,最后切断电源。

  5. 取下记录纸,记下导联、受试者姓名、年龄、性别及实验日期。

  6. 根据“附 2”的方法,测量Ⅱ导和 Vs 导联的 P 波、R 波、T 波振幅, P—R、Q—T、R—R 间期,并计算心率。

【思考题】

  1. 说明心电图各波的生理意义。如果 P—R 间期延长而超过正常值,说明什么问题?

  2. P—R 间期与 Q—T 间期的正常值与心率有什么关系?

  3. R—R 间期不等超过一定数值时,心脏发生了何种疾患?

【 附 1 】 心 电 图 机1.心电图机的基本结构心电图机的型号繁多、样式各异,但基本结构大

同小异,有 3 个主要部件。

  1. 电流计是最重要的部件,它可以反映心脏不断变化的电流。

  2. 放大器可把心脏的微弱电流加以放大,再引入电流计、以便记录或观察。

  3. 记录装置一般采用热笔直接描记或其它记录装置,它可将电流计中测出的电流在心电图纸上记录出来。

2.心电图的主要控制旋钮及其作用

  1. 导联选择开关作为选择导联用。一般有 O、Ⅰ、Ⅱ、Ⅲ、aVR、aVL、aVF、V 等 8 个位置。使用前后此开关应置于“O”位。

  2. 记录开关一般分为 3 档:“准备”、“观察”和“记录”。在“准备” 位时,热笔电源切断,放大器输入封闭、热笔不偏转。在“观察”位时,热笔接通电源,放大器开放,热笔偏转。在“记录”位时,开始走纸。使用前后及变换导联时,应置于“准备”位。

  3. 灵敏度(增益)调节钮作为调节放大倍数用,一般顺时针旋转为增加。在实验中,调节适当后不宜再行转动。

  4. 定标电压钮按压此钮可得到方形标准电压。

  5. 衰减开关分“1”和“1/2”两档。按下“1/2”档时,灵敏度减小一半。一般将“1”档按下。如心电图形电压过大,可按下“1/2”档,但需再记录定标电压,1mV 偏转 5mm。

  6. 走纸变速开关一般有 25mm/s 和 50mm/s 两档。常规走纸速度

    25mm/s。(7)基线调节钮旋动此钮时,基线上、下移动,可将描笔置于中间位置。(8)热笔温度调节可调节热笔的温度,一般顺时针转动使温度升高。

(9)地线插孔供机器接地使用。地线可接至专用地线或自来水管上,但必须接触良好,否则不仅会产生严重干扰,甚至会影响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