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耗费价值概说

除价值之外,耗费价值是另一个基本的逻辑的经济范畴。“价值是可视为外界物体状态的人类利益”是维塞尔给价值下的一个恰当的定义。①耗费价值则是可视为经济活动要素的人类本身。两个范畴不仅不是同等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对立的,就象所费与所得相对立一样。

某种经济物品的耗费价值,是指为取得该种经济物品而付出的经济耗费。劳动耗费价值,是指生产该经济物品所耗费的劳动。除价值之外,劳动耗费价值是基本的逻辑的经济范畴,因而应把劳动耗费价值看做是绝对的耗费价值。②

经济过程是获取物质资料以满足我们需求的人类活动。经济价值范畴与需求有关,但是人类经济活动本身却不受价值范畴的控制。因此,对经济过程的科学理解,除价值范畴外,还要以独立的劳动耗费即绝对耗费价值范畴为前提。这两个范畴相互补充并形成经济科学的两个基本范畴。

但是参加生产过程的不仅是人,而且还有自然力,例如,马干活是农夫所需要的,就象需要他自己的劳动一样。那么,为什么不把马干活也看做是绝对耗费价值呢?因为在人类经济中,经济主体是人,而不是马,也就是说, 我们做工是消耗我们自己机体的力,消耗我们自己本身。我们做工时会感到出力或感到苦,可是,马干活并不消耗我们的机体,甚至就象水转动水车一样,我们很少感觉到它。在马的世界里,马干活是唯一的耗费价值,人类劳动则不是耗费价值。同样,在人类社会里也只能说人类劳动是唯一的绝对的耗费价值。①

① 维塞尔:《论价值的起源》,第 79 页。

② 洛贝尔图斯说:“产品权以劳动为代价,换句话说,劳动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唯一能称得上的产品耗费价值的因素 。产品无疑是以人类所耗费的劳动为代价,但是,除了劳动之外,再没有什么因素能够构成产品的耗费价值 。当然,不能否认。为了生产产品,除了劳动之外,还需要其它很多因素,例如,需要自然界提供的材料 。但是,如果根据这一点就把材料称做耗费价值,那么,这等于把个体认作自然界。材料不是人在生产中所付出的耗费,而我们只能把人的耗费看做是耗费价值。”(见洛贝尔图斯:《关于德国国家绎济状况的认识》,1843 年,第 6—8 页。)

① “当罗雪尔说母牛和公牛生产小牛犊,斯密说在农业生产中不仅有农夫,还有牲畜的时候, ,这些作

反对这个观点的人,可以举出下述意见。人们不仅应当用经济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劳动和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且应当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不用耗费什么劳动的许多物品。不妨以土地为例。在地少的地方,地价自然昂贵,因此经济人不得不非常节省使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尽管没有花费任何劳动来创造它。或者以野生树林为例,难道使用这种树林(如果森林树木很少)就可以不象使用靠劳动栽植的树林那样节约吗?洛贝尔图斯认为,只有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才是“经济”物品。①但是,难道上面所谈到的野生树林就不和人工树林一样都是经济物品(即我们用经济的方法来看待的物品)吗?当然, 洛贝尔图斯错了,并不是只有我们劳动的产品才是经济物品。

凡是有经济价值的物品都是经济物品。物品要具有这样的价值,就得具有某一种稀有性。因此,非劳动创造的物品(如森林和土地)也可以成为经济物品,但是,具有价值的这些物品毫无任何绝对耗费价值,因为它们是自然界赐予的物品,同那些不仅具有价值、而且具有耗费价值的物品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例如,我们不妨从经济方面把空中陨落的铁陨石和矿山开采的铁矿石作一比较。陨石是自然界赐予的物品,其耗费价值等于零。铁矿石则不然,它耗费了人类劳动,具有绝对的耗费价值。陨石只是在一个方面成为我们经济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经济物品,因此增加了我们占有的经济物品的数量,扩大了我们从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效益。铁矿石,除此之外还从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成为我们经济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体现了工人从矿山开采铁矿石的艰辛,体现了他们毫不顾惜精力、幸福和时间的牺牲精神。陨石只具有价值,而铁矿石既具有价值,又具有耗费价值。同样,处女地只具有价值,而粮食除价值之外,还具有耗费价值。

因此,经济(有价值的)物品可分为两类:具有耗费价值的物品(人类劳动的产品)和不具有耗费价值的自然界赐予的物品(非人类劳动的产品)。所以,人类劳动是绝对耗费价值的唯一实体。但是这个绝对耗费价值,

需要跟相对耗费价值区分开来。绝对耗费价值是与价值相对立的经济范畴, 如同经济主体的人与经济客体相对立一样。与此相反,相对耗费价值则是可视为用以取得另一种价值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的一切价值。不妨以生产过程为例。对社会来说,产品的绝对耗费价值是由什么体现出来的,即社会为进行该项生产需要付出什么样的绝对消耗呢?如上所述,只有耗费在生产上的社会劳动,才能形成所求的产品的绝对耗费价值。但是,产品的相对耗费价值,同样可以由制造产品所耗费的材料体现出来。这样,我们可以计算出(实际上我们也在计算)需要耗费多少普特矿石、煤和辅助材料才能炼出一普特铁。一普特铁的耗费价值,可由几普特矿石和煤等等体现出来。但是,耗费价值范畴,在这种场合,显然具有迥然不同干它体现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含义。

者都承认牲畜是个体,因为只有个体才是积极的、活动的 。为什么我们只承认人才是个体呢?可能因为人是唯一有理性的生物,是“万物之灵”,等等,等等吗?绝非如此。这都是幻想。实际上真正的原因要简单得多。人之所以是个体,原因就在于我们希望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如果我们希望研究蜜蜂的经济活动,那么蜜蜂就都是个体了;如果我们希望研究牛的经济活动,那么牛就都是个体了。在这两种情况下, 人都不是个体”。(见奥夫托·埃费尔茨:《劳动与土地》,1897 年,第 46—47 页。)

① “只有以劳动为代价的财富,才是经济财富”(见浴贝尔斯图;《关于我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1842, 第 46 页)。

劳动耗费是人的机体力量的绝对消耗。人类劳动,这是人类本身即经济主体的消耗。相反,矿石、煤等等(我们姑且不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它们本身绝不属于人力的消耗。煤或矿石,这是客体,而不是经济主体。当然, 煤和矿石都具有价值,因此,如把这些有用物品无谓地毁灭掉,势必要减少社会福利。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节省使用这些客观的生产资料。但是,所有这些生产资料并不属于人体的一部分,所以,人消耗它们,并不是消耗人本身。

我们用生产资料来表示物品耗费价值,无非是因为生产资料具有价值。水和空气没有价值,因此在计算产品耗费价值时,就被忽略掉了。可见,一种产品的耗费价值用另一些产品表示时,我们不把耗费价值概念看做是与价值范畴相对立的独立的经济范畴,而是把它看做生产的价值范畴。相对耗费价值(即用产品表示的、而不是用人类劳动力表示的耗费价值)只能是作为手段,而不作为目的的价值范畴。

相反,当产品的耗费价值由劳动表示时,我们就完全舍弃了价值范畴。劳动产品,例如,用氢氧化合方法取得的水,可能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它仍然具有劳动耗费价值,因为它耗费了我们的劳动和气力,劳动耗费是既成事实。打炮并不创造任何新的价值,但是我们可以计算它的劳动耗费价值。我们珍惜自己的劳动,并不是因为(或不仅仅是因为)我们通过劳动可以获得经济物品。不是的,我们的劳动,就是我们本身;我们珍惜自己的劳动, 也和珍惜我们舒适满意的物品一样,具有根本的、而不是派生的性质。劳动耗费价值,也和价值一样,是重要的独立的经济因素。

因此,应把绝对(劳动)耗费价值和相对耗费价值(通过其它有用物品的价值来表示的一种有用物品的耗费价值)严格区分开来。这两个范畴的区别在现代交换经济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交换居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任何价值都是用来取得另一种价值的手段。货币能买到一切。我们可看到:在现代经济中,任何一种物品的耗费价值,通常是由用以购买物品的货币来表示的。

野生森林或处女地都不含有一点点人类劳动。人类从自然界无代价地获得这种或那种东西。但是,无论土地或森林,都具有价值,因而都可以按一定的价格把它卖掉。对买到森林或土地的人来说,这些有价值的客体绝不是自然界的赠品,因买者花了钱,付出了非常实际的代价才买到它。买土地所支付的金额,在土地获得者看来,就是土地的耗费价值。因此,从私有经济观点来看,自然赐予的物品,也象劳动创造的物品那样,在交换过程中获得耗费价值。但是,这种耗费价值是相对的、私有经济的耗费价值,而不是绝对的、社会的耗费价值,它带有假定的和派主的性质,只不过是价值范畴的另一种表现而已。从全社会的观点来看,土地在交换经济中仍然是一种失去耗费价值的自然赐予的物品,因为社会做为一个整体,并没有耗费什么就获得土地。可见,只有从私有经济的观点来看,土地才有耗费价值,正如只有从私有经济的观点来看,期票才是财富一样。

在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学中,纯劳动耗费价值范畴完全被忽略了。但是,现代科学把这个范畴称为劳动生产率范畴。假设,我们用 a 表示劳动量,

a

用 b 表示耗费劳动而制造的产品数量,那么,劳动耗费价值可用 b 表示,劳

b

动生产率则用 a 表示。换句话说,劳动耗费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是用不同的

形式表示的同一个经济概念。前一个概念表示产品数量与所耗费的劳动之比,后一个概念表示所耗费的劳动与产品数量之比。

如果站在劳动者利益的观点上,则不会怀疑根据经济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从局部和整体上对全部经济过程进行评价的重要性。反之,假如站在依靠财产收入的非劳动者的观点上,则会把人类劳动和外部自然界力量的活动等同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站在劳动阶级一边的政治经济学派把劳动评价摆在首位,而其对立的学派却无视这种评价并否定其独立意义的原故所在。

我们承认劳动是绝对耗费价值的唯一实体,进而承认劳动是唯一积极的生产活动者,承认全部产品只能是劳动创造的。当然,从技术观点来看,从生产过程中物质转换的观点来看,人也是一种机械力,和其它机械力没有什么两样。从这个观点来看,人类劳动和动物劳动或机器作功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从人类利益的观点来研究经济过程的经济学家却认为,人类劳动与其它机械过程是不能等量齐观的,因为只有人类劳动的耗费才是人类个体的消耗。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应当承认,只有人类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换句话说,应当把其它一切生产要素的有效作用都归属于唯一积极的生产要素—

—人类劳动。

劳动耗费价值概念根本不同于价值概念,它指的不是人类活动的对象, 而是人类本身,是具有个性、从事劳动、饱经艰辛、与自然搏斗,并在斗争中结成社会关系的人类本身,因此,劳动耗费价值范畴主要是社会范畴,它是连接社会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因为社会进步是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的。

但是,纯伦理观念虽然对纯客观的科学理论有着巨大的意义,在形成特殊的劳动耗费价值范畴方面也起一定的作用。参加生产过程的不仅有人,而且还有生产资料。那我们为什么单单把整个物品看做是人类劳动创造的呢? 为什么单单承认人类劳动是积极的生产活动者呢?另一方面,又为什么把一切形式的人类劳动不加区别地等同起来呢?又为什么我们认为一切形式的人类劳动都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并把它们合成一个总量,形成一个社会劳动的总概念呢?

毫无疑问,其原因就在于我们都心照不宣地按照政治经济学的伦理指导思想——最高价值观念、人类个性等值思想行事。基于这种思想,我们才有权一方面否认马或蒸汽机工作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又认定一切形式的人类劳动是社会劳动的整体。如果立足于占希腊罗马的毫无人类个性等值思想的宇宙观,就无法把奴隶和马的劳动区分开来,从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把自由民、希腊人、奴隶主的劳动和奴隶或野蛮人的劳动区分开来。劳动价值概念的伦理学基础,不但丝毫无损于这个观念的科学意义,而且证实已有和应有的范畴在政治经济学中是如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

约·斯·穆勒在其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中指出,在价值理论的领域中, 科学已经表述了最新的思想,未来的学者对已表述的思想不会再增添什么重大的新内容。①众所周知,穆勒是一个不高明的预言家,恰恰是价值学说被后来的研究者们根本改造了。但是,现在可以满怀成功的希望来复述穆勒的预言。边际效用论将永远是价值学说的基础,虽然将来也可能有部分的补充和

① 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俄译本,奥斯特罗格拉茨基审编,第 390 页。

修改,但是它的基本思想已成为经济科学的冗 1 卜式缸 i(永恒的瑰宝)。实质上,这个理论目前几乎已经得到实际上或至少是口头上的公认。德国经济科学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之一,布伦坦诺公正地诣出:“现在,在世界各国,不管某些经济学家是否认识到这一点,贝努利的学说已成为关于价值的科学讨论的出发点。”①试图对这个理论进行的批判,大多软弱无力,经不起认真的反驳。反对这个理论的主要论点认为,我们从经济物品所得到满足程度,不能从数量上进行比较,这一点已被康德驳倒了。康德说:“不论我们关于物品的观念多么不同,但是满足感⋯⋯在实质上都是一致的。否则,怎么可能对来自根本不同的观念的各种动机进行数量比较,又怎么可能选择对我们意志影响比较强烈的动机呢?一个人宁可把手头没读完的一本有益的书还掉,也不肯错过打猎的机会;宁可走开不听有趣味的讲话,也不肯耽误吃饭;宁可放弃非常可贵的愉快的谈话,也要坐下来赌博,甚至宁可不去接济在其它场合会诚心诚意给予帮助的不幸的人,也要用仅有的钱去买一张戏票。”②康德完全正确地指出,怎样才能对我们的各种欲望进行数量比较,这就是要我们始终按照一个最强烈的动机行事,也就是要对各种动机按照强度大小进行比较。换句话说,我们各种欲望之所以能够进行数量比较,那是出于我们意志的本性。

起初,也许是新理论的拥护者更多地阻碍了新理论取得成功,固而它不能很快地得到公认。这就是说,他们毫无根据地把新理论同李嘉图的价值论尖锐地对立起来了。正因为这样提出问题,所以李嘉图理论的拥护者也就表示反对新的价值理论,只是到了现代,才开始普遍意识到新旧理论之争纯出于误解。边际效用论的拥护者所反对的,其实不是李嘉图的价值论,而是与之截然不同的洛贝尔图斯和马克思的理论(下一章将要谈到)。实际上,洛贝尔图斯和马克思的理论同边际效用论是不可调和的,因为价值不可能同时是“劳动的结晶”,又是边际效用。至于李嘉图的理论,则另当别论。边际效用学说不仅不与李嘉图理论相矛盾,相反,正如本文所述,还与它互为补充,并构成逻辑上相关的概念。

甚至激烈抨击李嘉图的杰文斯,也指出这两种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他说: “物品的价格,只能决定于它的效用大小。然而,怎样才能改变边际效用呢? 要靠增加或减少物品的供应量。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增加或减少呢?这就要靠增加或减少生产这些物品的劳动耗费。从这个观点来看,从劳动到价值之间存在两个阶梯。劳动决定供应量,供应量又决定用以确定物品价值或交换关系的边际效用。”①杰文斯这里所缺少的仅仅是三段论法的结论:劳动决定价值。

西方有一些经济学家,包括马歇尔②和迪策尔③在内,都不认为李嘉图理论和边际效用论之间存在着矛盾。相反,在现代,迪尔却企图把这两种理论对立起来,认为它们在逻辑上互相排斥。迪尔的论据归结到一点,就是它指

① L.布伦坦诺:《价值学说的发展》,1908 年,第 68 页。

②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第 26 页。

① 杰文斯:《政治经济学原理》,第 3 版,第 164—165 页。

②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8 年,第 429 页及以后各页。

③ 迪策尔:《理论社会经济学》,第 230 页。

出边际效用论的主观主义性质和劳动论的客观主义性质。④但是,正如本文所述,不仅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这两种理论互相排斥,而且应当由此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认为这两种理论是互为补充的。本文的观点,在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关于经济物品边际效用的学说》(载《法学通报》,1890 年)中曾作过阐述。后来,司徒卢成在德国期刊《社会法律文集》上和德米特里耶夫先生在其饶有趣味的《经济文集》一书中,都谈到了类似的观点。

但是,如果说主要是门格尔学派的著作使人们对价值范畴的理解大大地前进了一步,那么,这也决不是指另一个基本经济范畴——耗费价值说的。俄国经济学家甚至(不管多么滑稽可笑)不得不证实这个概念在逻辑上的存在权。在我们的口语中,原来就有“ueIHHocTb”(价值)和“cToANOcTb”

(耗费价值)这两个意义根本不同的词。例如,我可以说:“这幅画,我花费的代价(cToIIMOcTb)很小,但我认为它的价值(ileHHOcTb)很高。”这就是说,谁都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由于我们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低, 所以才出现这种真正的怪现象:科学的经济术语不仅没有使口语术语臻于完善,反而使它变得更糟糕,以致造成口语从所未有的混乱。俄国有许多经济学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者)通常不把“cToI1*MOcTb”(耗费价值)和“11eHHocTb”(价值)这两个术语当做矛盾的概念,而当做同一的概念即同义词来使用。这是极其有害的习惯。显然,主要是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俄译本开始使用并固定下来了。在俄译本中,德语“Wert”一词误译为“cTouMocTb”,而不是“iieHHOcTb”。但是,德语中除了“Wert”这个术语外,还有另外一个术语“Kosten”,正像英语的“value”和“cost”绝不能混淆一样。正因为这两个俄语术语存在上述的混淆,所以有些德语和英语的语句译成俄语时,都有失原意。例如,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开头部分有一句话,“die kapitalisische Kost der Ware misst sich an der Ausgabe inKapita1,die wirkliche Kost an der Ausgabe in Ardeit.”(“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是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而商品的实际费用则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如果把“Kost”(费用)译为“Wert”(价值),那么这句话就会变成毫无意思的了。①同样,马尔萨斯对李嘉图所作的人所共知的批

④ 迪尔:《大卫·李嘉图的国民经济学的基本法则》,第 63 页及以后各页。我在《价值学说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07 年版)一文中详细分析了迪尔的观点。

① 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 25 卷,第 33 页。尼古拉先生的俄译本,把这头一句话译为“KaDHTaiIHcTH8ecka31cToHMIOcTb(Kost)ToBapaH3Me一 pReTcR3arpaTOkkaITRTaHa”(“商品的资本主义价值是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资本论》第 3 卷,1896 年,第 2 页。)译者把德语的“Kost” 一词加括号注明,意思是他承认这个词译成俄语是有困难的。实际上译者用俄语”cToRMocTb”一词翻译两个根本不同的德语术语”Wert”和“Kost”,(马克思这里用的是英语词,在德语中通常不说“Kost”。而说“Kosten”,完全歪曲了马克思的理论,因为按马克思的观点,“Wert”(价值)是不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其它的俄国译者都比尊敬的尼古拉先生机敏,但不够诚实,尼古拉先生是确切地译出了这一段话, 但这也恰恰暴露了他用的术语是站不住脚的。现代马克思著作的译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早期马克思著作俄译本所用的木语,懂得了这段话不可能确切地翻译出来,所以宁愿转述也不愿意翻译。这段话转述为:“商品使资本家耗费的东西,是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商品实际上所耗费的东西,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

(《资本论》,第 3 卷,俄译本,B.巴扎罗夫和 H。斯捷潘诺夫审编,1907 年,第 2 页。)可见,他们认为,“Kost”一词在俄语中不可能有与之相应的名词,因此用动词“cToHTL”来代替“Kost”。但是,仅仅用上面几行字来转述是办不到的,所以不得不把马克思的这句话:

评,也会变得没有意思了。他批评李嘉图忽视了“the very important distinctionbetween cost and value”。①这需要确切地译成俄语:cToHMocTb 和 11eIIHocTb 之间的重大区别。如果按照现在流行的术语进行翻译,译为“cTo-HMocTb 和 cToHMocTB 之间的重大区别,”就变成毫无意义的了。基于上述原因,阐述价值理论的俄国理论家,应当作更大的努力来使他的读者了解说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而不致把“cToHMocTb”(耗费价值)和“11eHHocTb”

(价值)混淆起来。

本文所阐述的劳动耗费价值论,不过是所谓的劳动财富论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这个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承认唯一的人类劳动的生产能力,把一切产品归结为生产所耗费的劳动。这种理论已经是很陈旧的了,早在亚当·斯密之前就被一些学者阐述过,但是表述特别明确的还是《国宫论》②的作者。后来, 这个学说被现在盛行的生产三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论(让·萨伊最早提出)排挤到次要的地位。劳动财富论之所以没有广泛地传播开,其部分原因在于这个理论缺乏明确的方法论根据,即不了解为什么经济学家把产品看做仅仅是劳动产品,尽管参与生产的,不仅有劳动,还有土地和生产资料。本文试图对上述理论从方法论上加以论证。

劳动耗费价值没有得到深入研究的另一个原因,是马克思完全错误地把唯一的劳动生产能力的学说和唯一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学说合而为一。马克思提出绝对的劳动价值论代替绝对的劳动耗费价值论的主张,其后果是毫无道理地混淆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也就是说,产品可以看做仅仅是人类劳动的产品的正确思想和只有劳动能够创造产品价值的根本错误的思想拼凑在一起。对这个绝对劳动价值论,将在下一章进行分析。

桑巴特在他的对《资本论》第三卷的著名的批判文章中,曾试图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辩护,把它解释为劳动耗费价值论。他把劳动价值论理解为“社会劳动生产能力的程度”,③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把劳动耗费叫做“价值”,以至于认为劳动耗费是价格、产品交换关系的基础(显然是错误的),而不承认价值和耗费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范畴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呢?

极少数的经济学家懂得劳动耗费价值范畴在经济科学中有权独立存在。其中就有 A.瓦格纳。他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详尽地研究了耗费价值理论。这三个观点是:1.人类,2.国民经济,3.单个经济。从人类的观点看, 耗费价值(Kosten)是“为获得财富所耗费的各种人类劳动量”①。从国民经济的观点看,耗费价值是为克服自然阻力所耗费的价值。最后,从单个经济

“SoerscheintnothwendigderKostpreisderWarefurihnalsdiewirklicheKostderWareselbst”译成:“对他(资本家) 来说,商品的生产费用表现为商品的实际价值(cToHMocTL),”这里,“Kost”一词又用相当于“Wert” 的”cTO-RMocTb”这一术语来表达,也就是说,似乎对资本家来说,生产费用与价值(ueHBOcTb)相符, 这是硬塞给马克思的,从而根本上歪曲了马克思的价值论。请看,错误的术语造成多么令人可笑而又可悲的不幸后果啊!

① 见《李嘉图著作和通讯集》,1876 年,第 30 页。

② 《国富论》一开头就说,社会产品是社会劳动创造的。在其它场合,斯密还谈到,不仅劳动,而且劳动和土地,都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见《国富论》,第 1 卷,比比科夫译,第 91、477 页和其他各页。)

③ 桑巴特:《对卡尔·马克思经济制度的批判》,载《社会立法档案》,第 7 卷,第 577 页。

① 瓦格纳:《理论社会经济学》,1907 年,第 42 页。

观点看,在耗费价值的构成中,除了从国民经济观点看的耗费价值外,还包括第三者的各种劳务报酬(工资、佣金、租赁费和惜贷利息等等)。因此, 本文所说的“绝对耗费价值”同瓦格纳所说的“从人类观点看的耗费价值” 是一致的。而“相对耗费价值”则同瓦格纳所说的从国民经济和单个经济观点看的耗费价值是一致的。可见,瓦格纳完全承认:从全人类的观点来看, 人类劳动是唯一的耗费价值,耗费价值范畴与价值范畴(根据瓦格纳的观点, 后者是决定于其它方面的因素)并存,有其独立的意义。

累克西斯也同样不赞成劳动价值论,他拥护劳动耗费价值论。他说:“土地和资本,做为生产要素,不可能与劳动相协调,因为前者从属于后者。劳动是唯一积极的生产要素,自然界只不过提供劳动用的材料或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利用的原始的自由的自然力。资本,一般也不可能是首要的生产要素, 因为它本身就是产品。”②

至于谈到迪策尔,除了价值论之外,他完全承认建立耗费价值论的重要性,并用很大篇幅来阐述耗费价值论,但是建立这个理论的任务,他完成得极不成功。这就是说,他只承认相当于我所说的“相对耗费价值”的那个耗费价值范畴。他说:“耗费价值的概念相当于消耗价值的概念。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有耗费价值:它存在,效用就存在;它不存在,效用即随之失去。”③在迪策尔看来,劳动耗费是耗费价值的基本要素,其原因仅在于劳动是

普遍的生产手段,同时,又象任何其它生产手段一样,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具有价值。在这方面,人类劳动和马的劳动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从不劳动的企业主的观点来看,这是理所当然的。对资本家来说,工人和任何一种生产工具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工人的观点来看,他和马的劳动似乎有某种区别。正如本文所阐述的,工人根本不依靠劳动的外在结果来估价自己的劳动,因为工人的劳动耗费是他的个体的消耗。迪策尔的观点否认了人类个体的最高价值,因为迪策尔把人看做是简单的生产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这个基本错误也使迪策尔随后所作的关于价值和耗费价值相互关系的全部论述失去了意义。

参考书目

关于价值的文献浩翰如海,所有重要的理论家都程度不同地涉及到这个问题。其中主要的有:

亚当·斯密:《国富论》,俄译本,比比科夫译,1866 年。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原理》,俄译本,西贝尔译,1882 年。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奥斯特罗格拉茨基的最新编译本,1897 年。马克思:《资本论》,第 1、2、3 卷(有几种俄译本)。

司徒卢威:《经济与价格》,第 1 卷,1913 年。

关于马克思价值论的批判文章,见下一章参考书目。

关于价值学说的历史概述:

李卜克内西:《英国价值理论的发展史》。

② 累克西斯:《生产》(载《让会政治科学必备辞典》)。

③ 迪策尔:《社会经济理论》,第 193 页。

R.考拉:《价值理论的历史发展》,1906 年。卢约·布伦坦诺:《价值论的演变》,1908 年。

B.扎列斯基:《价值学说》(《价值论》),1893 年。

P.奥尔任斯基:《经典家和宗教家的价值学说》,1896 年。Э.杰恩:《论价值学说》,1896 年。

A.马努伊洛夫:《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的价值概念》,1901 年。

关于边际效用论的文献:

戈森:《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人类行为的规范》。1854 年(第 2 版,

1889 年)。

L.瓦尔拉:《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1874 年。

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 年(第 3 版,1888 年)。门格尔:《政治经济学基础》,M.奥尔任斯基编译,1903 年。

维塞尔:《主体价值的起源与定律》,1884 年;《资本的实证理论》, 1889 年。

庞巴维克:《经济福利价值论的基础》,1904 年,译自德文;《资本实证论》,第 2 版,1900 年。

科莫钦斯基:《闭关经济的价值》,1889 年。楚克坎德尔:《论价格理论》,1889 年。

P.奥尔任斯基:《关于经济现象的学说》,1903 年。B.沃伊京斯基:《市场与价格》,1906 年。

边际效用论的评述: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第 3 版,1898 年。迪策尔:《社会经济学原理》,1895 年。

施托尔茨曼:《国民经济学的社会范畴》,1896 年。

希法亭:《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判和研究》,1904 年。

迪尔:《大卫·李嘉图关于国民经济的基本法则》,1905 年。绍尔:《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问题》,1907 年。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边际效用论》(载《法律通报》,1890 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第 3 版,1906 年。

司徒卢威:《关于价值的论文》(载《社会主义文集》和俄国杂志《科学评论》、《生活》)。

弗兰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1900 年。

马努伊洛夫:《关于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学说的价值概念》,1901 年。斯托利亚罗夫:《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公式的分析论证方法》,1902 年。B.德米特里耶夫:《经济论文集》,1904 年。

吉尔什费尔德:《福利边际效用与其劳动耗费价值的比例定律》,载《社会学问题》,1909 年。

关于耗费价值的文献:

瓦格纳:《政治经济学原理》,1893 年,第 3 版。累克西斯:《产品》(载于《政治经济学辞典》)。迪策尔:《社会经济学原理》,1894 年。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Л.布赫:《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要素》,1902 年,第 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