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活动的定义
政治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但是,这样说还很不够。首先,需要给国民经济概念本身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其次,需要弄清楚经济科学在什么意义上, 从哪些方面,用什么观点去研究国民经济。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也是其他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中心概念是经济概念。一百多年前,伟大的康德在谈到法学时曾讥讽地指出:法学家总在争论什么是法。这种争论迄今还在继续进行。可是经济学家对于经济的概念却很少或者根本不去争论,这倒不是因为经济学家意见完全一致,而是因为经济学家大都没有感觉到需要对经济科学的中心概念做出确切的定义。但是,在这个基本点上的含混不清,势必使其他所有概念也都含混不清。为了确切规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使其他学科不能闯入政治经济学的领域,并使经济学家不能在其他学科领域进行徒劳无益的尝试,必须十分严格地划清在经济学家看来能够而且应当合法占据的科学领域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门科学进行卓有成效的、和谐的协作, 以消除那种由于互相间界限不清所引起的带有内哄性质的争吵。
在经济学家中最常用的关于经济概念的定义有两类。第一类着眼于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以及经济活动为之服务的需求类型。第二类着眼于经济活动的性质及其内在属性。
第一类经济定义,显然得到更多经济学家的拥护。对经济的实质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把需求分为两类:低级的、用以维持我们机体生存所必需的需求
(通常称为物质或外部需求)和高级的、精神或文化性的需求。按照这个观点,只有那些能够满足第一类需求的活动才是经济。1
1 ①例如,施穆勒指出,“关于经济活动的概念,我们首先指的是以满足我们机体外在需求为目的的活动,
但是,对经济活动实质的这种看法,在实际运用中却碰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首先,根本不可能准确地区分所谓低级的、生理的需求和高级的、文化的需求,例如,对漂亮衣服、贵重物品等等的需求,应当归到哪里去呢? 毫无疑问,这并不是必要的需求。然而,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把制做衣服归入经济之内。其次,假如说能够做到严格区分“经济需求”和“非经济需求” 这一点,那它仍然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区分经济和其他活动的标准。问题在于,几乎每一种物品都可以用于多种需求,因此,根据上述观点,根本无法确定上述活动是不是经济活动。砖可以盖工厂(用于经济目的),又可以建庙宇(用于非经济目的);麻布可以做装粮食的口袋,也可以用来画画。这样一来,经济和非经济之间的界限就完全消失了。
由于不可能按最终目的来给经济活动下定义,所以,有很多经济学家开始从经济活动本身的性质上来探索经济的特征,也就是说,不是要知其然, 而是要知其所以然。①
根据这个定义,经济就是遵循经济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力求以最小耗费取得最大效益的一切活动。
这个定义似乎比上述几个定义更加科学、更加深刻地触及经济活动的实质。它完全摒弃了那种经济活动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需求的思想。不管人类的需求是什么样的,是低级的,还是高级的,只要它是满足需求的活动,则
没有这种活动,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通过狩猎或畜牧,用锄或犁向大自然母亲索取食物;用树木或石头盖房子抵御寒冷;用树皮、亚麻和羊毛做衣服;制造用以获得所有这一切的工具和必要的器具,——这就是经济活动。”(施穆勒:《国民经济学纲要》,1901 年,第 2 页)施穆勒又对这个概念作了补充解释, 说,只有那种具有“合理的性质,并受一定技术知识、准确计算和伦理观念支配的”活动才是经济活动。因此,施穆勒的这个概念,把我所说的第一和第二类的概念合二为一了。不过,施穆勒正是把经济活动所用的需求放在首位。恩格斯在 1894 年写的、后来才发表的信中写道:“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说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 4 卷,第 505 页。)至于说生活资料,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
书中解释为“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 页)。但是,恩格斯没有把这个定义坚持下去,并且往往背离它的论据。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商品生产, 应当是不折不扣的经济活动,但是,商品是用以满足远不止是生活需要的物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说:圣经,也是一种象麻布或酒那样的商品。然而,恩格斯的定义并没有由于它的不彻底性而失去其重要意义,因为恩格斯需要这个定义,用它来论证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从这个定义来看,就是主张人们为满足必要的生活需要进行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学说。在俄国,丘普罗失主张这种观点。他说:“人类从事用以满足物质需要的行为,可以叫做经济行为。”(A.丘普罗夫:《政治经济学》,l908 年,第 7 页)丘普罗夫所说的物质需要,是指我们机体必不可少的需要。
① 罗雪尔说:“每一项正常的经济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用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 的个人利益。”(罗雪
尔:《国民经济原理》,第 18 版,1886 年,第 22 页。)这个思想,A.瓦 格纳表述得最为确切,他认为, 经济原则是“力求从事那种满足需求的快感大于劳苦 (牺牲)的工作,同时也力求付出最小(最低限度) 的力气或牺牲来达到尽可能大(最大 限度)的满足”,而“经济是旨在有计划地并根据上述经济原则不断满足人类需求的劳 动行为的总和。”(瓦格纳:《一般的或理论的国民经济学》,1879 年,第 2 版,第10 页。) 在瓦格纳新近出版的《理论社会经济学》(1907 年)一书中,我们又看到了经他稍加补充 和修改的经济定义,但是,它的基本思想依然未变。俄国持这种经济观点的人,如 A.A. 伊萨耶夫认为“核算是经济活动的特点”,并且规定经济是“建立在核算基础上的、用来 维持、增加和消耗财产的行为的总和”。
(A.A.伊萨耶夫:《政治经济学原理》,1908 年, 第 7 版,第 42 页。)
凡是符合经济原则的,就应当承认它是经济活动。至于经济原则本身,它不过是尽可能节省力量消耗的一种要求罢了。
这个经济定义的中心,是经济原则的概念,一般说来,它在当代经济理论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毫无疑问,这个原则实际上是经济活动所固有的,而且,经济活动越是遵循这个原则,就越能圆满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说经济好还是坏,就是要看经济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个原则①。
但是,经济原则也与经济活动为之服务的需求类型一样,不大宜于用来区分特殊的经济活动和其他许多活动。任何有理性的、有目的的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我们根据经济原则进行思维,力求耗费最少的脑力来解决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并且用这个原则来确定我们脑力创造的产品价值。把无数个别的具体的印象固定在一般公式中的抽象概念,之所以成为我们思维所必需的工具,原因就在于凭借它可以节省我们的脑力。例如,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大小,也要看它能否耗费最小的外部资料来获得最大量的美的印象, 等等。我们的需求远远超出我们已有的用来满足需求的资料。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我们应当节省自己的力量,节省其他一切用来满足我们需要的资料。②
可见,为了确定经济的特征,经济学家触及到了极为广义的原则,即所有一般理性活动的基本原则。但是,正因为这样,所以这个原则不能成为经济概念的基本特征。凡是不符合上述原则要求的经济,当然是不好的经济,但是不好的经济毕竟还是经济。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尽量遵循省力原则的真正艺术家,在其创作活动中,由于这一经济特征,不会采用上述原则的。总之,无论哪一种经济定义都应该被认为是没有确定的经济活动的基本
特征。所研究的定义只有到经济人的主观感受领域内去寻求经济的特征。第一类定义是在个人需求的领域内,第二类定义是从个人活动的性质上去寻求经济特征的。但是,经济是具有二重性的行为,是人和外部自然界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而这也正是把经济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截然分开的客观特征。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应具有某一活动对象。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外部自然界。把人做为其直接对象的活动,我们从不把它归入经济概念。至于经济活动,它的直接对象是外部自然界。这就是经济的第一个客观特征。
例如,医生给患者看病,不是经济活动,正象教师教学,音乐家演奏或法官审判,也都不是经济活动。相反,种地、打粮食、做衣服或者盖房子, 所有这些都属于经济领域。综上所述,人类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外部自然界, 也就是如何改变它,使之适应于我们的目的。
但是,不能认为,我们作用于自然界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所必需的生理需求。我们的最高需求,也同最低需求一样,要想满足它们,就得先用我们的劳动来改变自然界。
对宗教的需求导致建造庙宇,甚至整个原始的建筑学也都起源于建造庙
① 对于经济本质,毕歇尔在其著名的国民经济起源图式中也是这样理解的。从这个观点来看,不懂得经济核算的野蛮人,是不可能从事经济的。因此,毕歇尔的观点是始终不渝的,他认为,经济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比较原始的民族根本不懂得经济,因为野蛮人获取食物,满足自己需求的活动,几乎没有核算和预见的因素(毕歇尔:《国民经济的发生》,俄译本,И.M.库利舍尔审编,1907 年,第 24 页)。
② “节省思维,在达到最高形式发展的科学(自然科学经常求助于它)即数学中极为盛行 物理学是在经济上经过调整的经验。”(马赫:《通俗科学讲演集》,科特利亚尔译,1909 年,第 158—159 页。)
宇。审美需求引起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力求使外部自然界适应我们的需要。衣服不仅是用来御寒,而且用做装饰品,因此衣服的生产是最重要的经济劳动部门之一。为了满足音乐的需求,就得生产乐器。雕刻,需要有大理石和青铜;绘画,就要有亚麻布和油彩。现代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迅速增长,致使用来生产书籍、纸张、墨水、笔尖和科学仪器等等的社会劳动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追求诸如此类物品支配权的欲望是刺激军国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使千百万人不得不从事军事装备、军服和军用食品的生产。总之, 从最高级到最低级的需求,没有哪一种社会需求,可以不要人作用于外部自然界并使之为我们服务就能得到满足的。
然而,经济活动并不都是改变外部自然界的行为。交换和贸易也属于经济领域,但是,这只不过是对外界物品的占有权从一个人转入另一个人手中而已,而物品本身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交换中,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参加交换的人获得他所需要的物品,为自己创造物质条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换句话说,在交换的情况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创造能满足他们需要的物质环境,经济活动的对象是外部自然界,但不是改变自然界,而是控制它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服务。
可见,经济活动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外部自然界, 而不是人。这是经济的外在客观特征。但是,仅有这个特征还是不够的。经济活动根本不同于游艺和艺术创作,一般地说,也不同于任何另一种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活动。如果活动的外在结果相同,那么,判断活动是不是经济活动,这就要看它是手段还是目的了。经济活动从来不是目的,而永远是达到另一目的的手段。这就是经济的第二个特征即主观特征。
打猎运动员和钓鱼爱好者,他们从事的都不是经济活动,尽管他们象纯从事经济劳动的职业猎人或普通渔民一样,也打野禽和捕鱼。招牌画家也同油漆匠一样,从事的是经济活动,但是,一个真正画家的创作,我们从来不会把它看做是经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术创作是目的本身,画家从事创作,是出于内心追求某种能给他带来最大享受的活动,而绝不是为了自己的娱乐或别人的舒适。所以,我们如果把画家的劳动跟经济劳动混同起来,那就是极大地贬低了画家的劳动,如若把诗人或风景画家叫做手艺人,那就意味着否认他们具有真正的艺术天才。
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整个消费范畴排除在经济劳动领域之外。消费是我们活动的目的,而不是用以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
制造食品是经济,然而食品并不是经济,因为当我们开始消费时,经济活动也就结束了。经济的任务恰恰在于使消费成为可能。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消费,而不是经济本身。如果把消费归入经济领域,那么,经济也就把凡是能满足我们需要的活动,换句话说,把一切消费全部包括进来了。
由此可见,经济活动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客观的特征:经济活动直接的外部对象,始终是外部自然界而不是人,一是主观的特征:经济活动始终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把这两个特征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如下的关于经济这一活动的定义:经济是人类以外部自然界为对象,为了创造满足我们需要所必需的物质环境而不是为了追求享受所采取的行为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