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济现象的解释
建立一般概念体系,仅仅是对经济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阶段即描述现象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但是,理论认识,只有当它能够解释所描述的、已被分类的和从属于一般概念的现象时,才能达到它的最终目的。那么,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实质又是什么呢?解释现象,可以看作是各种不同的逻辑过程。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现代科学认为,解释现象不过是把现象归结为普遍的和不变的自然规律的方法。因此,政治经济学与其它社会科学不同,就在于政治经济学对它所研究的一系列现象多少有效地从普遍的因果联系上作出了解释。
如上所述,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自由交换经济的自发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通过交换枢纽联系起来的各个单个经济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因呆的依存关系。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确定这些依存关系的一般公式。
正因为从上述意义上来解释现象,所以,这里不论是什么伦理学因素还是主观因素,都根本不可能羼杂进去。经济学家在确定因果依存关系时,不能从自己的社会同情心出发,否则,他所得到的将不是什么科学,而是伪造的科学,以假充真。要确定上述经济现象领域内的依存关系,也必须采用其它知识领域内所采用的两种研究方法: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对事实进行分析)和演绎法(用一般理论来解释特殊情况)。但是,归纳法在社会生活领域内的研究之所以不能有自然科学领域内那样的重要意义,是因为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不能运用归纳法的强大武器即实验。正如穆勒所说的那样,由于种种原因,单靠观察,大多不足以阐明被观察现象的原因。特别是经济现象, 很显然,它们的原因几乎任何时候都不是单靠归纳法就能揭示出来的。由于这些现象极其复杂,不断变化,所以每一个被研究要素的行为,都被并存的其它许多要素的行为掩盖着,因而归纳法也就无力把一个要素的行为和另一个要素的行为区分开来。
例如,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劳动量影响产品的价格。但是,用归纳法来阐明劳动消耗与价格之间的依存关系,却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是因为影响价格的,除劳动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我们经常观察到: 劳动消耗少的物品,在市场上的卖价反而高于劳动价值大的物品(例如,对前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大,付给生产这种物品的工人工资较高,等等。)。因此,劳动消耗与价格之间的依存关系,无论如何也不能用归纳法揭示出来。
实际上,政治经济学在揭示它所研究的一系列现象的依存关系时,主要采用与之相反的方法即演绎法。经济学家要了解其冲突制约着国民经济现象
① 见《一般经济学概论》,第 1 卷,第 105 页。
的各种自然力,因为国民经济现象的基础,是人们的相互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仅凭某种动机而进行的活动的结果。人的心理本性不属于经济学家的研究对象,因为经济学家部分凭借了对人的心理本性的直接认识(每个人通过独自观察都可以办到),部分利用了研究人类心理生活的专门学科即心理学的资料,来假定人的心理本性是已知的。人们从事活动的社会环境即社会统治机构、社会生活的政治形式以及现行的法律,同样也不属于经济学家的研究范围(它们是其它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且经济学家也假定它们是已知的。此外,物质环境(外部自然界)归自然科学研究,而它的结论,经济学家则可加以利用。可见,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 在许多力相互作用,而且每种力的作用规律均为已知的条件下,哪一种力是合力。这种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因而这项任务是很困难的,但是,只要能把它加以简化,还是可以解决的。
这种简化,就是要经济学家放弃想要研究所有在实际经验中所观察到的错综复杂的国民经济现象这一毫无希望的尝试。为此,经济学家应给自己提出较为单纯的任务。他应设想出在简化了的社会环境中活动的简化了的人。这就为政治经济学创造了基本前提,使经济学家可以据此作出自己的结论。所有经济体系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的观念。经济学
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假设:一个普通的人力求更多地增加自己的财富, 这里指的不仅是他个人,而且还包括他的家庭〔用罗马法的语言来说,就是作为“善良的家长”
(bonus paterfamilias)行事〕。人的经济动机,被认为是与建立在私有制和继承权基础之上、在现代社会中盛行的民法相符合的。对这一点,还可以补充一个假设:人的活动完全符合于经济原则,而且是建立在对事物的全部情况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由此可见,经济学家所研究的,不是处于历史社会环境条件之外的抽象经济人的行为,而是处于现存的自由交换经济条件下即在现行民法范围内的经济人的行为。
通常认为,“利己主义”的前提,人的经济活动受极端利己主义动机支配的观点,是经济生活的基本前提。这一看法遭到л.и.彼得拉日茨基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批判。如果人们在自己的经济活动中只考虑自己,并按照“身后之事与我何干”的原则行享,那么,就不可能积累社会财富,结果就会造成饥饿和贫困。当然,经济学家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不会以这种浪费行为的假定为出发点,因而也不会以利己主义的前提为出发点。①
假定人只在某些动机的影响下,按照经济原则,并在充分认识事物的全部情况的条件下进行活动的,这时,经济学家无疑也就把现实简化了。但是, 经济理论不把任务简化是不行的。理论演绎法只有离开严格确定的前提才行,也就是说,凡是严谨的科学都非得把现实简化不可。
政治经济学在这方面具有一切严谨科学所具有的共同弱点。物理学和化学被公认为精确研究自然现象的典范。但是,这些学科是研究具体现象呢, 还是研究一定类型的、简化了的抽象现象?毫无疑问,是后者。气体定律, 例如,波义耳—马略特定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任何一种实际的气体,只不过是表述了实际现象或多或少可能接近于那些理想的、假设的状态而已。同样,
① 彼得拉日茨基:《基于道德理论的法律与国家理论》,1910 年,第 2 版,第 705 页及以后各页。
化学是研究元素的,但是在自然界里并不存在纯氧、纯氢和纯金等一类绝对的纯元素,一切理想的气体都是某些元素的混合物或化合物。抽象,使复杂情况成为抽象概念,是一切严谨科学的方法,而这些科学的结论在抽象地应用于所设想的现象时,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应用于自然界的现实事实时, 则仅仅是近似正确的。②
经济理论家为得出自己的结论,不得不求助于三段论法,其中,上述前提起着大前提的作用,而被研究的特殊情况,则起着小前提的作用。结论是通过一般演绎法取得的。
经济学家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国民经济问题,不得不建立一长串的这种三段论法。这种演绎推理的主要困难,就是确定有待解释的特殊情况和一般前提之间的联系。一般前提可视为已知,结论也就不会有困难。但是,小前提的确定,却是上述全部逻辑过程的要害所在,因为只有借助于小前提,经济科学的一般原则才能得到特殊的运用,某些经济现象之间的一定的因果依存关系才能确定下来。
这里往往犯了经济学说史上大量出现的错误。例如,下述的三段论法, 似乎是好几代经济学家都无法反驳的。大前提:凡是不影响用于支付工资的国家资本总额以及全国工人总数的因素,都不会影响全国的平均工资。小前提:工人联盟不影响用于支付工资的国家资本总额以及全国工人总数。结论: 工人联盟不影响全国的平均工资。
在上述三段论法中,大前提是无庸置疑的,这当然是因为商数(平均工资)在被除数(用于支付工资的国家资本或除数(全国家工人总数)不变的条件下,不可能发生变化。从这些前提中也必然会得出上述的结论。但是, 小前提是错误的。尽管工人联盟不创造新的财富,但是它们能够对企业主施加压力来增大以工资形式转给工人的那部分社会财富的比重。因此,工人联盟能够影响用于支付工资的国家资本的总额,也就是说,能够影响全国的平均工资。如果小前提违背真理,结论就违背真理,从而三段论法也将是不正确的。
不论经济学家在形式上怎样正确地建立三段论法,但是由于前提错误, 从中得出的结论就不可能正确。这就是为什么不能同意凯尔恩斯所认为的通过实验来检验经济理论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观点的原因所在。①当然,唯有发现三段论法本身有错误,才能证明这些结论是错误的。抽象理论的结论本身, 是不能靠指出它不符合以经验为根据的实际就被驳倒的,因为这种不符合情况可能受经济学家估计不到的要素的影响所制约。因此,蹩脚的经济学家所用的一般方法不是从逻辑上反驳某一理论,而是简单引用事实来反驳它,这只能证明这些经济学家理论思想的贪乏。但是,虽说只有发现某一经济理论在逻辑结构上有错误才能证明它是不正确的,然而,理论与实际不相符合的事实本身,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它对于科学是无关紧要的。假如经济学家坚持这种观点,那么,他们的理论即使是正确的,也会由于完全脱离生活而失去实际意义。所以,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结论,始终应当受到事实的检验。如果理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程度,大于根据理论的抽象性质所能预想的程度,那么,应当指出:究竟哪些要素使具体的结果偏离了理论上预想的结果。经济
② 门格尔:《关于社会科学方法的研究》,第 3 章。
① 凯尔恩斯:《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推理方法》,第 110 页。持这种观点的还有门格尔。
学家只要没有弄清楚实际不符合理论假想的原因,就不能说他的任务已告结束。为此,还要通过实验来检验理论。
总之,经济理论同其它严谨的科学一样,在确定因果依存关系时,总是与某种抽象有关。但是,经济理论的结论,就其科学价值和应起的作用来说, 当然与自然科学的结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经济科学结论的普遍适用性比较小,其主要根据如下:
第一、自然界的机械力始终发生作用,假如它由于另外某种力作用于相反方向上而表现不出来的话,那也不能因此抹杀前一种机械力的现实性质。例如,尽管石头因有支撑物而没有落到地上,其重力作用没有表露出来,但是重力仍然发生作用,石头仍然对支撑物有压力。与此相反,在社会生活领域内,经济学家所假设的那种力,却可以完全不发生作用。例如,人们可以把自己的经济活动服从于经济学家不予考虑的动机的影响,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理论的结论在实际中得不到任何应用。因而,自然科学的结论,具有无条件的现实性,而经济理论的结论却具有假设的性质:当经济学家所依据的那些假设真正得以实现的时候,经济理论就会具有现实的意义。
第二、反作用力接着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力的结果发生作用时,也与前一种力一样,始终属于机械力的范畴。例如,子弹一飞离枪口,从不会沿着力学研究子弹飞行力和地球引力相互作用而得出来的有规则的曲线运动。空气阻力、风和其它很多原因使子弹飞行偏离这个理想的曲线。但是,所有这些造成偏离的力,也都服从于力学规律。相反,造成实际的经济要素偏离理论上得出的经济要素的力,却根本不属于经济学家研究的范畴。在这种情况下, 经济学家已达到自己知识的界限,应当承认自己无能为力。①
在经济科学史上,长期进行着哪一种方法(是具有抽象性质的演绎法, 还是从具体事实出发的归纳法)应成为科学基础的争论。
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所谓历史学派的代表主张放弃抽象理论,代之以经验论,并以此来改造科学。但是,新派别的追随者们对经济理论并没有进行任何改革。关于演绎法和归纳法优点的争论,起初非常激烈,后来渐趋沉寂, 现在已失去兴趣了。门格尔主张两种方法在各自的领域内具有同等的意义, 这个观点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公认,正如历史学派公认领袖施穆勒在新著教程中至少是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一章所说的那样。问题是政治经济学包括若干分科,彼此在方法论上有着深刻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