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俄国的工场手工业和工厂

现在再来看看俄国。首先应当指出,我国的大生产是与西欧迥然不同的特殊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大工业的历史始于彼得大帝,他采取各种鼓励和强制的措施在我国成功地办起了工场手工业。到彼得大帝末年,俄国已有233 家手工工场。

① 从黑塞的统计来看,官方统计资料所提供的企业主和工人的数字有某些出人,参看阿伯特·黑塞:《德意志帝国的行业与社会结构》,载《国民经济年鉴》,Ⅲ. 40Band.6Heft.。

彼得大帝时代的许多手工工场规模很大,例如,叶夫列伊诺夫丝纺织手工工场约有 1,500 名工人;莫斯科官办帆船工场手工业有 1,162 名工人, 塔美斯麻纺手工工场,有 841 名工人,喀山的米克利亚耶夫呢绒手工工场有

742 名工人,等等。这样一些大手工工场,大概在西欧甚至相当晚的时期都还是没有的。一般说来,不管这和通常的观点多么不一致,恰恰只有俄国, 才称得上是大工业生产在十八世纪得到极大发展的国家。

彼得大帝采取种种措施在我国兴办大工业。这些措施包括:规定外国商品高额进口税,免税进口工场手工业所需原料和工具,国家拨款为工场手工业从国外招聘熟练工人,免除工场主的各种徭役,等等,等等。但是,所有这些措施在西方也都或多或少实行过。不过,那里的大生产却没达到俄国这样广泛的发展,尽管俄国在工业发展上远远落后于西方。

这一事实,乍一看来,令人不解,但可用下述理由来解释。不论在俄国还是在西欧,只有万不得已,有人身自由的工人才能进手工工场做工。在西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机器时代,阻碍了大生产的发展;而在我国,情况则完全不同。彼得大帝开始把成千上万的工人随便编入手工工场和工厂,于是,我国办起了建立在强制劳动的基础上的工场手工业。用这种方式为工场手工业提供了劳动力。至于谈到彼得时代手工工场主,他们大都是莫斯科公国以商业起家的资本家。外国人和贵族是彼得时代为数极少的大企业主。

我国大商业资本家阶级,其交易额折成现代货币可达几百万卢布之多, 它已成为俄国工业赖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如果认为彼得时代的工业全部建立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那就大错特错了。政府本身很需要钱,不可能通过贷款来大力扶助企业主,这种贷款顶多有十万卢布左右,而许多手工工场却需要大量资本。可见,我国的工场手工业是在俄国过去发展所奠定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些手工工场的劳动力,部分来自强制编入手工工场的原属国家占有的农民,部分来自实行商人有权为自己工场购买的原属地主占有的农民。被强行编入工场的工人,以及被无权占有农奴的人买进工场的工人,构成一个特殊的后来称之为租佃工人的阶级。拥有租佃工人的工场手工业是十八世纪我国大工业生产的主要类型。租佃工人同工场手工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不完全受企业主的支配,因为企业主不经政府许可无权改变生产性质,而且必须给所属工人提供工作,在对待工人方面受政府的监督。

十九世纪,租佃工场手工业渐渐地(起先缓慢地、后来迅速地)解体了。1825—1850 年期间,租佃手工工场主本人,开始请求政府解除他们的“租佃制的沉重负担”,因为技术条件发生变化,使用租佃工人不如使用自由雇佣工人有利。十八世纪实行的强制劳动使用权对手工业主来说,曾经是最有吸引力的特权,现在却成了沉重负担和包袱。政府在租佃工人反抗和企业主请求废除租佃制的影响下,于 1840 年颁布了准许租佃工人获得自由的法律。于是,工场手工业中有一半以上的租佃工人得到了自由。1825—1850 年期间, 工场手工业中的强制劳动制便自行消失了。

农民解放运动在我国大工业中之所以没有引起很大震动,是因为当时在大工业中雇佣劳动已居于统治地位。总的说来,我国工业在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发展得相当缓慢,以后,主要在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中有了较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八十年代提高关税引起的,但主要的是由于另一个原因,即由于修建全国新铁路网引起的。随后,相继出现了工业

危机和萧条,整整持续了十年之久。从 1909 年末开始,我国才出现了新的工业高涨。

俄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目前在很大程度上生活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广大人口,这些都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正因为存在着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大生产就可以通过排挤资本主义小生产而得到发展, 例如,资本主义产品取代家庭产品(印花布排挤大麻布)。因此,似乎可以说,工厂在俄国应当发展得特别快。其实不然,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我国工业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呢?

总的说来,主要的是我国社会制度一般结构,首先是束缚一切进取精神和自由的我国政治生活形式。正是由于我国社会生活的条件,我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低得可怜,尽管劳动报酬很低,但资本主义工业的产品却昂贵得很。

例如,据称在英国棉布工业中,1,000 纱绽需要 3 个工人,而在我国则需要 16 个工人①。不妨对俄国和美国工厂工业的条件作如下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薄弱的原因。

1900 年俄国和美国工厂工业的比较数字:②

产品价格

(百万卢布)

工人人数

(千人)

每个工人的平均工资(卢布)

每个工人的产值(卢布)

俄国

3,005

2,373

200

1,266

美国

25,296

5,321

850

4,754

美国工厂的工人人数比俄国超过 1 倍,而创造的产值却超过 7 倍;美国

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如按产品的价值计算,平均几乎比俄国高 3 倍。如从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看,显然美国要比俄国更多些。究竟为什么我国工人生产得这么少呢?这是因为我国工厂的技术装备太差,因为我国工人(以及资本家)比起美国同行知识缺乏,文化修养差,因为我国工人工资极低,劳动时间过长,以至于工作能力不强,总之一句活,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我们的文化落后,是与我们政治和社会生活一般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

我国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是生产的高度集中。如上所述,十八世纪的俄国是大工业生产比西欧各国更加发达的国家。目前,大企业在我国资本主义工业中的作用,也比西欧各国大得多;俄国当前仍然是一个大工业资本占居优势的国家。诚然,资本主义工厂在我国一般经济制度下所起的作用,不如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大,然而,在我国工厂工业中生产的集中程度却比德国高得多。

1895 年,德国在大、中型商业和工业企业中,从业人数约有 550 万人, 其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就拥有 56.3 万人。1907 年,大、中型商业和工业企业中的人数达 905.3 万人,仅大企业的从业人数就有 95.5 万人。1902 年,

① 舒尔采-格弗尼茨:《俄国社会经济和经济政策纲要》,1901 年,第 97 页。同时作者宣称:“所有的行家都认为,俄国劳动质量不高,是我国得天独厚的自然财富开发缓慢的主要原因”(《俄国的大生产》, 第 93 页)。

② 谢尔戈夫斯基:《机器的价值和价格》,第 9 页。

俄国各类大、中型工厂工人总数为 180 万人,其中千人以上的工厂人数为 71

万人。俄国从工厂的无产阶级总人数上看,远远落后于德国,但据 1902 年统计,从大工厂的工人总数上看,却走在德国前面。仅在目前,德国大企业的工人的绝对数字才刚刚赶过俄国。而这些企业在其他许多方面的相对数字, 即便是现在,俄国也远远超过了德国,例如,德国 1907 年大企业工人人数大约只占大、中企业的总人数的 11%,而俄国在 1902 年却已几乎达到 40%, 从此我国工厂生产的集中化又大大地向前发展了。①

这一事实的巨大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俄国工厂虽然比其他更先进的国家要少,然而大多是相当大的工厂。这种乍看来令人奇怪而难以理解的情况之所以出现,原因是西欧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外,还存在其他工业文明。在西欧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稳定而富有生命力的中、小工业, 它们具有光荣的历史,只是在逐步地让位于大资本。在西欧有许多中间阶级

——小企业主、手工业主和商人,他们精力充沛,事业心强,生活优裕,善于在同大资本家的竞争中卫护自己的利益。我国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之外, 没有其他任何工业文明,也没有生活优裕的和为数众多的小企业主阶级,资本主义却违反常理,在我国比在西欧起着更大的积极作用而无须破坏其他类型的高度经济文明。正因为这样,我国的资本主义没有遭到任何反抗,轻而易举地形成了在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我国前面的那些国家尚未达到的形式。俄国是充满社会对立——家庭小生产和工厂大生产,过着半行乞生活的人民大众和极少数有钱有势的资本家、地主的国家。

────────────

关于我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命运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文献中是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八十年代初,B. 沃龙佐夫试图在其著名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一书中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在俄国不能发展的原因,是资本主义需要国外市场,而俄国工业产品又不能打入国外市场,俄国工业由于技术落后, 无法在自由市场上与西欧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竞争。只是在实行保护关税的条件下,俄国的工厂才能勉强地生存下去。但是,保护关税并不能为我国资本主义工业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外市场。

在 B.п.沃龙佐夫看来,俄国资本主义与西欧资本主义相比,其特点是我国资本主义主要涉及产品销售而不是产品生产领域。生产仍然是小生产, 而资本的力量仅仅表现在小生产者完全依附于资本家和商人方面。因此我国资本主义还没有完成西欧资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的历史使命:教育工人群众,训练工人养成集体劳动习惯,培养工人的阶级自觉。俄国资本主义没有西欧资本主义的优点,却具有它的许许多多缺点,它没有建立新的生产形式,从而造成大批仍然在自己农舍里做工的小生产者的贫困化。

《资本主义的命运》的作者对自己提出的原理从两方面进行了论证。一方面,他引用各种统计数字证明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就其工人人数来说几乎没有增长。另一方面他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独特的市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有国外市场。至于谈到前一种论证,则正如我在《俄国工厂的过去与现在》一书中所着重指出的那样,由于不能正确地运用统计资料,它根本不能令人信服。B.п.沃龙佐夫的全部论点的理论根据(他的市场理论), 也是绝对错误的,这一点本书将在下文加以阐述。可见,所有这些敏锐的和

① 关于俄国的数字,参看波戈热夫:《俄国工人人数及其成分的统计》,1906 年。

深思熟虑的论据,无疑是我国经济思想的杰作,都力求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在俄国不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所有这些论据到头来全都站不住脚。

现代俄国工业发展的事实,也迫使《资本主义的命运》的作者改变了早先的观点,可以从他的《资本主义俄国的命运》(1907 年)一书中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沃龙佐夫先生在这本书中承认,在俄国已建立起一种“名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形式”①。可见,我国知识界过去关于我国工业资本主义命运的争论,终于被现实生活彻底地解决了。

参考书目

西欧的工场手工业和工厂: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

舒尔采一格弗尼茨:《大生产》,п.Б.司徒卢威编译,1897 年。洛施:《国民生产与国家职业构成》,1892 年。

辛兹海默尔:《关于进一步发展批量生产的德国大企业的限度》。劳赫贝尔格:《德国的工业与行业的统计资料》,1901 年。

伯恩斯:《大英帝国棉制品发展史》,1885 年。

拜比吉:《论机器和制造品的经济措施》,1832 年。尤尔:《产品哲学》,第 3 版,1861 年。

艾利森:《大英帝国的棉纱贸易》,1886 年。

库克·泰罗:《现代工厂体制》,俄译本,1891 年。

霍布森:《现代资本主义的演变》,译自英文,1898 年。桑巴特:《劳动组织和劳动人民》。

库利舍尔:《西欧工业形式史论文集》,1907 年。

俄国的工厂:

B.沃龙佐夫:《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1882 年:《资本主义俄国的命运》,1907 年。

尼古拉一逊:《我国社会经济改革概论》,1893 年。

杰缅季耶夫:《工厂,它给予居民什么和索取什么》,第 2 版,1897 年。M.杜冈-巴拉诺夫斯基:《俄国工厂的过去与现在》,第 3 版,1908 年。B.伊利英:《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1899 年。

舒尔采-格弗尼茨:《俄国社会经济和经济政策纲要》,阿维洛夫和鲁缅采夫编译,1901 年。

波戈热夫:《俄国工人人数及其构成统计》,1906 年。C.扎克:《俄国工业资本主义》,1907 年。

B.п.利特维洛夫-法林斯基:《我国经济状况和未来的任务》,1908 年。M.巴拉巴诺夫:《二十世纪初期俄国的工业》(载《二十世纪初期俄国

的社会运动》,第 1 卷,1909 年)。

① B.沃龙佐夫:《俄园资本主义的命运》,1882 年,第 7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