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和新闻电影

葛 娴周总理和新闻纪录电影的关系、非常密切,又非同寻常。这是我在访问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时候,一些曾经跟随总理工作多年的新闻摄影师,共同表达的一种幸福心情。

亲自筹建第一支电影队伍

早在抗战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周副主席就亲自筹建了我们党第一支新闻电影队伍,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等同志就是最早的电影队伍成员。后来,在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成立了电影团,以后周副主席又把钱筱璋、程默等在大后方的好几位同志调到延安,扩大了电影队伍。电影团成立后,着手拍摄一部题名《延安与八路军》大型纪录片(该片因其他原因而未完成),并拍摄了有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题字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片《南泥湾》。影片在杨家岭放映时,周副主席很高兴地去看了,并鼓励他们:走遍陕甘宁把影片送到人民群众中去。这些情景,摄影师现在谈起来还记忆犹新。徐肖冰同志拿出他深藏多年的一份珍贵资料来。那是 1944 年,总理为发展电影等文化事业给他和吴印咸同志的一封信。信是用粗糙的黄纸写的,虽然旧了,但总理那刚劲有力的毛笔字仍跃然纸上。这是他在拍摄另一部影片之前,送给总理一份关于拍摄影片的提纲后,周副主席作的书面指示。全国解放以后,周副主席对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事业的发展,对电影队伍的培养,更是费尽了心血,一些老摄影师谈起来心情就非常激动。

拍工人 别拍我

周总理常常对摄影师说:群众场面要多拍,我的场面要少拍。有时,当摄影师想拍总理的时候,总理马上就向摄影师摆手势,并指向群众。可是摄影师却唯恐总理的活动拍少了。有一次,总理到三门峡视察,摄影师得知后, 想拍摄一部总理和三门峡工人在一起的影片,就不让总理知道,偷偷地坐火车跟了去。当总理见到他们并知道了他们的来意后,就很生气,说:你们要拍别拍我,动人场面在下头,赶快到三门峡工地去拍工人。摄影师只好照总理的意思去做。晚上回到住地,总理把他们找去,询问拍摄的经过,又交代了下一步怎么拍,都是讲的拍群众。第二天,总理又步行到工地视察,摄影师想拍总理,他还是说:别拍我,拍工人。弄得摄影师没有办法。但为了完成任务,他们还是抢拍下了总理和三门峡工人在一起的几个有意义的镜头。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摄影师们都感到,除非是国事安排,总理的活动特别难拍。

要爱护毛主席的健康

摄影灯具改革前,在拍摄人物照射时,光源对人体和眼睛有伤害。摄影师出于对领袖毛主席的热爱,总想多拍主席。周总理怕光源伤害主席的健康, 每次都事先亲自叮嘱摄影师,照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要把灯光正面直照毛主席,刺着主席的眼睛,并亲自为摄影师选择角度。他不仅多次要求摄影师想办法,把摄影灯光的有害光源滤掉,而且还为这事专门召开会议,亲自抓到底。经过许多部门的协作和努力,终于在 1974 年 12 月研制成功了一种叫 DS

—8 型无害新闻照明灯,用这种灯,在相距人体三米处,可以允许照射几十分钟无伤害。而在实际工作中,每次照明一般都不超过三分钟。现在用的就是这种灯,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灯具改革的试验过程中,

总理一再关照摄影师:用试验灯光照我,试验好了再照主席。轻便化 割“尾巴”

摄影师拍影片时,要背着笨重的摄影机、电瓶和胶片包,共 17.5 公斤的器材,负担很重,体力消耗大,尤其是女摄影师,工作更吃力,遇到赶拍紧急镜头时,总是弄得满身大汗,而且机子响声大,干扰别人。1963 年底,摄影师跟随总理出访亚非欧 14 国的时候,就是带的这种摄影机。总理问女摄影师舒士俊:带这么个大东西呀,多少重?他扛起来掂掂分量后,指示摄影师要改革。到非洲时气温高达四十度,摄影师扛着笨重的摄影机,浑身上下都湿透了。总理说:你们的西服都成“水服”了。他总是让自己的医护人员注意摄影师的健康,加意护理。在回国的时候,总理把摄影师调到他的飞机上来,专门谈了摄影机械的轻便化问题。总理说:以后出国不要再用 35 毫米胶片的机子了,国际上已经不用这么笨重的机器。同时他详细询问了摄影师需要什么器材,包括洗印等全套设备要多少钱,当时就批了十多万美金的需用款。摄影师对总理的亲切关怀非常感动,永志不忘。现在他们出国用的已是16 毫米摄影、电视两用的摄影机。但国内使用的摄影机由于后来“四人帮” 的干扰破坏,至今尚待改革。

摄影照明设备中,原来拖了老长的一条电线“尾巴”,照明到那里,电线就拖到那里。每次工作时一套笨重的设备要装满一大卡车,不得不提前半天到现场作准备。也是周总理多次让改进,总理把这叫做割“尾巴”。在总理的关怀下,笨重的设备一次次的改进,最后连“尾巴”也割掉了。改革以后的照明设备,一个人背着就能工作,轻便灵活,减轻了体力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就是一 二就是二

总理对摄影师常常谈到新闻摄影要真实,力戒吹嘘、浮夸、片面。有一次,摄影记者在机场拍摄一张合影照片,见报时第一排有的人物被剪去拼贴在第二排上去了。剪贴的时候又把一位民主人士和几位女同志漏掉了。总理看了很生气,第二天摄影师到人民大会堂工作的时候,总理拿出这张报纸, 指着照片要他们看:这不是叫人头搬家吗?并严肃指出宣传报道不要群众, 也不要统一战线,把人物搬来搬去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总理说:我们党的新闻事业不允许弄虚作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实事求是。他要求摄影师就这件事回去转达,共同吸取教训做好工作。总理忙于国家大事,有几次他还利用夜间片刻时间到新影厂审看影片,深夜看完影片后,又把解说词带回去连夜修改。有一次一位同志制作影片时,由于缺少知识,把《中印边界问题真相》影片上的地图少画了一个“点”,总理审片子时看出来了,便严肃地指出:少了这个“点”,就把祖国的领土给人家了。由于总理的审查细致, 纠正了一次政治错误。有时,总理把摄影师找到他那里去,叫坐在他身边, 一边看影片,一边说意见,使摄影师深受教育。

一丝不苟

摄影师有一次看见陈毅副总理陪同总理接见外宾,当时陈老总因脚病, 穿了双球鞋。总理看见了,对他说:陈毅同志,你是外交部长,穿球鞋见外宾不礼貌。陈毅同志说:我脚疼。总理说,脚疼也要忍耐点。陈毅同志接受了总理的意见。摄影师们长期在总理身边工作,深知总理作风十分严细,他们在见总理的时候,事先都要检查一下准备工作做好了没有,包括鞋袜穿戴, 连风纪扣都要扣好,不让总理操心。总理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在出访亚非欧 14 国时,总理和摄影师在飞机上一起研究拍摄提纲,成立新闻组,总理鼓励摄影师庄唯大胆主持小组工作,并说:我也是你们小组的一员,我们一起研究。后来到达非洲一个国家时,摄影师见总理因劳累过度, 身体不适,一次在研究摄影报道工作时就没有去麻烦总理。那知会开了一半, 总理来了,就批评他们说:我不是说好了是你们小组成员嘛,开会怎么不通知我。大家对总理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都很感动。

摄影师跟随总理工作,事先总理都要为他们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并亲自作细致安排。每逢节日有庆祝活动的头晚,总理就带着摄影师一块到天安门城楼去布置工作。有一次总理把摄影师牟森带上天安门城楼,问他:明天你站在那个位置拍,怎么拍。牟森说:我就站在这个边上。总理说,那不行, 你这个位置既挡了领袖看群众,也挡了群众看领袖。便亲自给他选最好的角度。总理又怕各新闻单位摄影记者一哄而上抢拍镜头,挡了场面,又为各家记者做了仔细安排。摄影师都说:凡是总理过问的事,我们完成任务都有底, 在总理身边工作,感到温暖亲切,劲使不完。

关 怀

1964 年初,摄影师跟随总理出访亚非欧 14 国安全胜利归来,总理很高兴,要同出访人员连同他们的爱人孩子一块聚餐,虽是普通的饭菜,却体现了总理的一片心意。席间,总理走到新闻摄影记者的桌前来了,但发现他们没有带家属来。总理就问:你们的爱人孩子怎么都没有来?记者说没有这样的通知。当时总理很生气,马上把有关人员找来,批评说:领导人员可以带家属,这些做具体工作的人员的老婆孩子为什么不能来?你们不要只看到首长,记者工作也是很辛苦的,工作可以分工不同,但任务是一个。我历来反对三六九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允许分三六九等。一席话使摄影人员很感动,也很受教育。还有一次摄影师跟随总理工作,从云南回到北京机场时已是下午一点了,机场餐厅只摆了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两副餐具。但总理一定要摄影师一块吃饭,摄影师饿着肚子正要跨上汽车回家,听见总理叫吃饭, 就一个个高兴地走来。陈老总说,快来快来,你们再不来,总理要“罢吃” 了。可见总理对摄影师多么关怀体贴。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每当工作结束后,总理都要亲切地向摄影师致意:同志们辛苦了!秀才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并一个个握手告别。摄影师韩德福有一次工作中被车撞伤,总理见了马上把他扶到自己车上,并亲自打电话给有关负责人照顾他,使他感动得落泪。徐肖冰同志谈起有一件事终生难忘:现在天安门城楼的前沿栏杆以往是没有的,那时摄影记者拍主席台正面镜头非常困难而且又不安全。有一次他正在拍摄毛主席的镜头,总理拉住了他的衣襟,怕他摔下去。为了摄影记者们的安全,在总理的指示下,天安门城楼前沿才有了栏杆。

这是最后一次照相了

1975 年 7 月,总理已经病危,摄影师牟森等同志在医院参加总理最后一次接见外宾的拍摄任务完成以后,请总理再同他们合照个相。总理说:咱们这是最后一次照相了。总理说话很轻。大家见到总理慈祥的面容日益消瘦下来,下陷的眼眶内含着泪水,心里都非常难过。但此刻谁也不相信总理的话会是真的,可总理重复着又说,这是最后一次了。谁料事情竟真如此,以后再也没有见到总理!一些老摄影师回想 30 年前,和总理合照的第一张相片, 仍然宛如昨日。那是刚解放时,党中央从西柏坡搬来北京,徐肖冰、刘德源、石益民等一些摄影师兴致勃勃地到机场去迎接毛主席和周总理以及其他中央

领导同志进城。总理从拥挤的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他们,走过来亲切地向他们打招呼,问长问短,紧紧地拥抱他们,就在机场同他们一起照了相。时光流逝,今天,总理已经不在了,但总理的光辉永远激励新影厂的摄影师们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