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解答高考语文题的技巧
一、凭语感辨词识句,进入意境例说
语感,就是语言的敏感性,对词语感应的灵敏度是其中最主要的。写文章的人,大多是凭语感来遣词造句的,像贾岛那样字字推敲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语感灵敏的人,下笔如有神;语感迟钝的人,搜肠刮肚,也不见其佳。读文章跟写文章是互为逆向的心理过程。既然写文章凭语感来遣词造句以表达情意,那么读文章亦可凭语感去辨词识句而进入意境了。
怎样才能做到凭语感去辨词识句进入意境呢?也就是说,怎样从词语的角度来较快较好地深入文章的意蕴与情蕴呢?下面,通过实例给同学们介绍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雷雨》一课写 30 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在周家客厅重逢,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周朴园:(徐徐起立)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侍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
“低声”一词是动作说明。为什么不放在这句台词的前面而放在中间呢? 细细想来,颇有深意。原来,30 年间,周朴园一直以为鲁侍萍是早已投水死了,在解除了种种忌虑之余,对过去年轻、美貌又善良的侍萍,不免怀有一缕真诚的思念。如今乍然知道眼前这人就是自己长久思念的人儿,不由得情难自禁地喊出了“哦,侍萍!”这是不加掩饰的真情流露,所以不应冠以“低声”的说明。但在瞬间冲动后,他不仅清楚看到眼前此人已经不再年轻美貌, 而且清醒意识到她的出现会给自已带来莫大的危害。恐惧、警惕使他立即压低声音说:“是你?”“低声”一词放在句中,反映角色在瞬间思想的剧烈冲突,情感的巨大落差。这个动作说明词的位置引人注目,发人深思。它是“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的“户”,由此“户”便可以进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去了。由此可见,语感,首先是对一些关键性词语的位置感。从位置中感知它在句中表情达意的特殊作用。
1988 年高考有一题如下:
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1)面,月(2)繁星满天。数只船(3)浦口,(4)声笛起山前。
①A.吹 B.掠 C.袭 D.拂
②A.落 B.园 C.明 D.上
③A.停 B.依 C.横 D.到
④A.声 B.有 C.几 D.一
①处,“袭”嫌太强,“掠”觉太轻,“吹”则无味,唯“拂”可感而有趣。
②处,“园”,“明”,“上”皆不合事理,“月落”与“星繁”才相得益彰。
③处,“停”、“到”都失其“闲适”意趣,“依”则斧痕太著,只有“横”才显出其清幽白然。
④处,“有”字太俗,“声声”、“几声”都聒噪难禁,破坏了诗的意
境;“一”字恰如其份,以动衬静,把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境界给写绝了。
所以,语感还要感知所用词语的分寸,厘定它们的轻重、浓淡、雅俗、褒贬,也就是要具有分寸感和色彩感。
又有这样一道题是:
对下列加“ ”词语比喻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比喻亭的高大、险峻)
-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比喻到处有帮凶)
C.19 世纪末叶,西方英、法、德、俄、美诸强“羽翼丰满”,为了掠取殖民地,分割地球的斗争已致白热化。(比喻国力开始强大)
D.他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比喻庇护)
四个选项,A 是错的,其余都对。对与错的关键,在于对句中所用动词或形容词理解。譬如“苍鹰展着翼翅”,固然让人想象亭子的飞檐翘角,但这不仅是“形似”。一个“展”字不能让人联想起高大、险峻,而应该联想到凌空翱翔时的自由,这才得其“神似”,也才进入文中的意境。而“羽翼丰满”的“丰满”,是足以令人联想到强大、壮旺的。所以,阅读文章时尤其注意所用的动词和形容词,由此展开合理的想象或联想,形象地把握作者所要表现的神情动态,进而深入文章的意蕴与情蕴。这是语言的立体感。
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多角度去描述和表现事物、多层面去剖析和论证问题的,而在行文中,尤其是在遣词炼句上,又往往是上下关照,前后呼应的, 全文就如流水行云,既变化多端,又气脉贯通。阅读时我们就要注意其中词语的丰富多变而又丝丝入扣之妙,使自己具有语言的流动感。这种流动感, 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高考阅读中经常出现的考题,诸如将混淆了的句序重新合理排列,把从原文中抽出的句子复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