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的渡河准备
1947 年 6 月中旬,刘伯承和邓小平把晋冀鲁豫军区的 12 万大军盘马弯弓,不动声色地预伏在自己身边。龙蟠虎踞,安如泰山,犹如大泽蛟龙,隐身隐形,纹丝不动。
刘、邓正并肩协力,在精心运筹着一场重大的战略行动。
在战役未发起前,刘、邓声色不露,时而在作战室里,屏息凝神地注视着战图;时而并肩外出,散步在村边田野,徘徊于农家麦场上。他们亲切地交谈,连身边的参谋也琢磨不透,不要说旅长和团长们,就是纵队司令们, 似乎也都蒙在了鼓里⋯⋯
偶尔,有作战参谋们向刘、邓首长报告,某某旅或某某纵队首长要求给予作战任务,他们要求出击一下,刘、邓的回答完全一样:不要出击,要部队好好休息,不要暴露目标!
只有当冀南和冀鲁豫军区部队关于出击的请示到来时,刘、邓才答复得坚决、肯定。刘伯承说:“截断敌人的交通,不要怕腹背受敌,不给敌人喘息机会,要破釜沉舟,大胆进攻!要扫清敌人的外围,敢于直插敌人的心脏!”接过刘司令员的话语,邓小平政委思路清晰,深有见识地关照:“还有,不要顾虑侧背,不要优柔寡断!要把二线兵力和预备队都用上,打得有声有色!”刘、邓在对太行、冀南、冀鲁豫、豫皖苏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重要指示
后,再也不说什么,带着警卫人员和作战参谋,到村外散步去了。
作战参谋们对刘、邓的行为迷惑不解。在强敌的重点进攻面前,刘、邓不慌不忙,还在谈山说水,悠闲地散步,他们心里在想什么?他们一定在打算干什么?这是不是在重大行动前的片刻安静?这是不是急风暴雨前闷热的征兆?作战参谋们相信,这种令人窒息的安静,肯定是大战即将来临的预兆。
刘、邓从河边散步回到指挥所,新华社记者拿着一则电讯找来了。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报道说:刘、邓正在豫北地区展开攻势,“国军”前线司令部发表时事述评:共军刘、邓部东进不成,而改为“西窜”,他们在豫北发动的攻势,无非是为他们退回太行山去清扫道路而已。
刘司令员拿着放大镜,认真地读着敌人的这则电讯,“东进不成,而改为‘西窜’⋯⋯”只见他霍地一下站起身来,把电讯递给邓政委,说:“这太好了!兵不厌诈,敌人就范了!连敌前线指挥部也深信不疑了,该我从中举事了。”
邓小平政委把登载着敌人电讯的报纸放在桌上,立即向参谋长嘱咐:“根据渡河一号作战命令⋯⋯命令部队向待渡地点,立即出发!”
原来刘、邓早已选择好了待渡地点,是在东阿至濮县的 300 余里的地段
上。由于发起渡河作战前,部队的行动完全隐蔽下来,这不仅迷惑了敌人, 连我军指挥部里凡不参加这一作战计划的人也都蒙在鼓里。此时,命令一下达,刘、邓野战军的第一、二、三、六纵队共 12 万大军,立即秘密而又神速地开赴了待渡地点。只见在芦苇和菖蒲丛中,黄河船工们推出了早已备好的渡船⋯⋯
如何渡过黄河是刘、邓早在发起渡河之战一个月前就开始考虑的了。他们决定采取示形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打法,运用支作战配合主作战,以太行、冀南军区部队伪装主力在豫北发起进攻;以豫皖苏军区部队向开封以南佯施攻势,以转移敌方视线。同时,刘、邓又指示冀鲁豫军区部队事先南渡, 并安排渡船,准备接应主力渡河。由于这一切都进行得很秘密,在豫北地区我军与敌人打得难舍难分,连敌人前线指挥部也被迷惑住了。
在黄河对岸,原本有敌人两个师在扼守河防,另有一个师在嘉祥地区游戈。这里河宽水深,敌人自恃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加上敌人前线指挥部的估计,我军既然还要“西窜”回到太行山,自然黄河便成了可以不设防的防线。两个负责扼守河防的师,也仅在南岸分别构筑了滩头阵地和野战工事。既然估计我军不会渡河,敌军自然不必进入阵地。然而,就在敌人安然酣睡时,我军已开始了渡河。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法。刘、邓大军渡黄河,正是套用了此计。蒋介石所谓“黄河足抵四十万大军”的断语,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 月 30
日一夜之间,蒋介石那号称可抵“四十万大军”的天然防线,被刘、邓大军的无畏勇士一举突破!
消息传到南京,正在设宴招待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蒋介石惊得将象牙筷“哐啷”一声掉在了桌子上。
司徒雷登不禁叫道:“这简直是惊人的事件!不亚于当年法国‘马其诺防线’被攻破!”
美国记者杰·贝尔登惊讶地说:“我经历了多次战争,但从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胜利强渡黄河更高明更出色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