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分得清楚“刘”和“邓”

  1. 月 1

    日即渡河的第二天下午,刘伯承和邓小平召集各纵队军政首长研究渡河后的行动计划。在一间不大的农村小学校的教室里,墙上布满了标着许多红蓝色箭头的军用地图。

邓小平政委与平时一样严肃、镇静,讲起话来斩钉截铁。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纸烟,指着墙上的地图说:“由于一年来我军在内线作战大量歼敌的结果,蒋介石被迫放弃他的全面进攻,而在山东和陕北两翼,集中兵力进行绝望的所谓重点进攻。现在,山东敌人聚集了 60 个旅,45 万人;陕北 15 个旅,

14 万人。正像刘司令员所讲的:敌人搞的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晋冀鲁豫战场是连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现在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砍断这个‘把’,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去,和全国各战场兄弟部队一道,在党中央的统一号令下,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刘伯承司令员插断邓小平的话说:“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敌

人的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他的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在座的同志们都笑了。

邓小平接着说:“这一刀一定要砍好,一定要砍在敌人的要害部位。” 刘、邓讲话常常都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讲完,第二个人接着讲,使你

后来很难记住哪一段是刘伯承讲的,哪一段是邓小平讲的。可是,听讲后的人的脑中却有一个清清楚楚的概念:这就是刘、邓的意图。所以,人人都知道刘、邓不可分,他们是亲密合作的最佳典范。

刘伯承接着说:“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我们不能低估。这就决定了我们野战军实施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要大胆地把敌人甩到后边,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你们看,大别山这个地方,就像孩子穿的‘兜肚’,是长江向南面的一个突出部。我们跃进到大别山,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驰骋中原。这时候,北面的敌人就会被吸引一部分到我们这边来,山东、陕北和其他战场的担子就可以减轻一些,他们不但可以在内线继续歼灭敌人,而且可以抽出更多的兵力打出外线。这样,我们的担子就会加重,困难就会增多。不论是跃进途中,还是到了大别山,我们都会遇到⋯⋯”

邓小平又接过了刘伯承的话头,他说:“革命就是困难的事。对这次行动中的困难,大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这是一个严重的斗争任务。但是,我们是在全国各战场大举战略进攻的形势下,在全国人民,特别是解放区人民热烈支援下来执行党中央规定的战略任务的。在蒋介石统治区,我们的游击部队还会配合和接应我们。所以,我们的行动,决不是冒险, 而是一个勇敢的行动。毛主席指出:我们到大别山可能有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退了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在周围坚持斗争;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力争第三个前途,坚持为跃进到大别山,并在那里站稳脚跟而斗争。跃进大别山,解放中原,这是中央的第一步棋;下一步棋,就是以中原为阵地,再来一个跃进,打过长江,解放全国。大家还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现在不打出去,情况将会怎样呢? 当然,我们在内线还可以继续歼灭一些敌人,但是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会渐渐消耗殆尽,我们很难持久打下去。蒋介石就是希望把战争放在解放区里进行,这样来彻底摧毁解放区,达到他消灭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罪恶目的。我们要打出去,破坏蒋介石这个恶毒的反革命计划。”

最后,刘伯承司令员对南征的行动作了具体的部署,并决定在出动前要在鲁西南这个地区先打几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