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打胜仗,多占地方
当刘、邓大军初入大别山的时候,敌人的主力被甩在淮河北岸,大别山区敌势空虚。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邓小平率我军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分遣各部队向预定地区展开。以 3 个旅在皖西展开,2 个旅向鄂东展开,9 个旅摆在商城、罗山地区,一面牵制敌人,一面就地展开,建立地方政权。
这时,尾追我军的敌人 23 个旅,也先后过了淮河,压向大别山,以重兵摆在平汉路东侧,阻止我军向桐柏山、大河山地区发展,以一部分兵力实行分散“清剿”,妄图摧毁我军刚刚建立的地方政权,使我军无立足之地。同时,敌人又以“国防部长”白崇禧指挥的桂系两个师实行机动,寻找我军主
力作战,妄图把我军一举逐出大别山。
为了在大别山这个战略要地不但站得住,而且站得稳,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积极寻机歼敌,进一步完成战略展开。我军本着多打胜仗,多占地方的原则,于 9 月上旬,在商城以北歼敌一个师,在商城以甫歼敌一个团,在光山附近打击东援之敌一个师。经过这三次作战,把大别山机动之敌全部调动到了大别山以北地区,保证了我军在大别山南部的鄂东、皖西的胜利展开。
此时,党中央和毛泽东为了分散和拖走一部分敌人,减轻大别山的压力, 建议刘、邓考虑“分出三个旅越(平汉)路西进”。刘伯承和邓小平经反复研究,认为不妥,因为当时除分遣的部队外,能集结的只有 7 个旅的兵力, 若再分兵势必不利于聚歼来敌和打开局面,从而也不利于大别山区斗争的坚持。刘。邓向中央进行了报告。毛泽东复电刘、邓,热情赞扬他们的“计划很好”,叮嘱说:“你们手里只有 7 个旅,不要再分散”,让他们“按自己的情况,逐步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10 月初,敌人以 7 个师的兵力,对大别山北部的我军主力进行合击,只留下少数正规军防守大别山南的鄂东和皖西。刘、邓抓住了蒋军的这个空当, 指挥部队分两路向南突围。刘、邓命令三纵队为突围的东路,向皖西运动, 牵制和拖散蒋军留在大别山南的少数正规军,并争取在那里寻机歼敌:刘、邓亲率一、二纵队主力、中原独立旅和六纵队一部,共 7 个旅,为突围的西路,到湖北东南部寻歼敌人;而大别山北部只留下一、二纵队各一个旅,伪装成野战军主力,积极迷惑前来合击的蒋军主力。这种用兵及其部署是很巧妙的,就使得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此举不是单纯的消极突围,而是有反击目的的积极突围。
事实证明,刘伯承、邓小平制定的这次用兵谋略是相当正确和成功的。东路三纵队遵照刘、邓关于“趁敌西调,皖西空虚,迅速回师,放手歼
敌”的指示,立即由商城、固始出发,冒雨兼程回师皖西,果真调走了旨在大别山北合围解放军主力的战斗力较强的国民党桂系第七师、四十八师。这两支军队原本的企图是:追踪野战军的三纵队,与原在六安的四十六师和刚由合肥调至桐城地区的八十八师六十二旅配合,组织对三纵队的合击。当蒋军的这一合击态势尚未形成,六十二旅尚处于分散孤立状态时,三纵队已按照刘、邓关于重返皖言音,“歼灭分散薄弱之敌”的指示,集中纵队主力, 于 10 月 9 日至 10 月 10 日,在六安东南的张家店,全歼了蒋军八十八师六十
二旅,毙、伤、俘敌 4000 余人。
而由刘、邓所直接率领的西路,则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