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踏步透入敌纵深
1946 年 7 月下旬,晋冀鲁豫野战军东集团向冀鲁豫战场开进。
邓小平与刘伯承、李达、张际春,带着几个参谋人员、警卫人员,乘坐一辆租来的旧道司汽车,晃晃悠悠地出发了。没有马匹,没有大包小箱,更没有金银细软,有的仅是放有一套换洗衣服的小包袱。野战,是共产党军队的看家本领。精干的指挥机关,一个司令员,一个政治委员,一个参谋长, 一个政治部主任,再加上几个一专多能的参谋人员,虽然有点形单影只,但一看便知,这是一个能打胜仗的指挥部。
为了反击国民党军对中原和苏北解放区的进攻,吸引敌人在新黄河以西以南布防,以迟滞其全面进攻,刘伯承与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发动了自国民党向南线解放区进攻以来,人民解放军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击战——陇海战役。
8 月 4 日,刘伯承下达了陇海战役基本命令。指出:为配合中原和苏中解放区作战,晋冀鲁豫野战军决心在开封、徐州间开辟战场,破袭陇海路并攻取沿线敌人兵力薄弱之据点;然后夺取路南的杞县、太康等县城,调动国民党守军,力求在运动中歼敌。
陇海战役的部署,充分体现了刘、邓用兵的胆识。当时,陇海路北侧基本被国民党军队及其势力所控制,而野战军行将袭击的北面,正是考城以东至虞城县北部的这一地段。这里,敌人的配备纵深达六七十里,据点、封锁沟和封锁墙遍地皆是。刘伯承与邓小平分析研究后认为:野战军如突入敌人纵深,进行宽正面而有重点的猛袭,势必出敌不意,给敌人造成防不胜防的趋势;但要取得预期的战略目的,则突击部队必须是主力,而且必须保持“闪电”般的战术特点,即不可顾虑自己的侧背,大胆地撇开敌人的前沿据点, 毅然地向纵深目的地突袭。
刘、邓的这种决断绝不是冒险,在战役的具体部署上是非常严谨细心的。他们在决定了主力突击部队的作战行动后,又部署了地方武装和民兵密切监视国民党部队的前锋据点。
8 月上旬,刘伯承、邓小平率所部展开行动,以迅速、突然的动作,将
位于豫东至鲁西南新旧黄河道之间的国民党军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的防线撕开了许多口子,令其许多据点同时处于四面受敌的危险境地。刘汝明惶惑不解,“刘伯承与邓小平两边吃紧,身边全是国军,怎么敢大举渡河!”他一面大骂部下夸大敌情,一面下令死守据点。他的部队于是龟缩于各个据点内。
对于刘汝明来说,运气或许还不算坏。因为刘、邓率部突破防线后,并未与守备部队纠缠,而是大胆地向纵深疾进,只留少量部队实施警戒。第一梯队冲破一线防御后,只管向纵深发展,第二梯队接上来守住突破口,掩护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向陇海路开去。
对于晋冀鲁豫野战军的行动,刘汝明大惑不解。“刘伯承部置两翼国军重兵于不顾,不要后方也不留退路,究竟要干什么?难道是要转进苏豫皖吗? 可是,从眼下局势看,放弃晋冀鲁豫,时机并不成熟。”刘汝明不解,他的顶头上司刘峙也不解,就连南京国民党军国防部也判断不出刘、邓究竟要干什么!
刘峙督催刘汝明以少部兵力封住退路,主力出击,寻歼刘、邓野战军。刘汝明却阳奉阴违,勒令所部“非一团不守,非三团不攻”,实际上则是凑够了三个团也不攻。他对部下说:“他妈的,攻什么,没有便宜给你去拣。”
从 8 月 10 日到 22 日的 10 多天内,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在陇海路上纵横
驰骋,放手大干,攻下县城 5 座,车站 12 处,并破坏铁路 150 公里,歼灭国
民党军 1.6 万余人,缴获了敌人大批物资。
在刘、邓的率领指挥下,晋冀鲁豫野战军一出陇海线,不仅切断了蒋军东西交通干线,给其以巨大震动,支援和接应了中原解放军突围,吸引了正向华东进攻的蒋军主力五军、十一师等部回援陇海路,而且正如邓小平的通俗说法,成为解放军作战略反攻的第一次“探路”行动。
一出陇海线是敌人处于防御地位,我军处于进攻地位。毛泽东对此次战略进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 9 月 16 日发出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中指出:“在敌处防御地位,我处进攻地位的时候⋯⋯如果我军兵力多,当地敌军较弱,或者我军出敌不意举行袭击的时候,可以同时攻击若干部分的敌军。”并举了“八月十日至八月二十一日,我刘、邓军攻击陇海路汴徐线十几个城镇而占领之”作为例子之一。
陇海战役的胜利,就是因为我军采取大踏步透入敌纵深,而收到了奇袭制胜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