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政委的十万火急电话

当黄维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后,蒋介石已经意识到,徐、淮决战的失败者只能是他了。为力挽狂澜。蒋介石选择了一步险棋,他命令杜聿明率他的三个兵团撤出徐州,避开共军津浦路防御正面,从徐州西南绕道南下;又命令刘峙飞返蚌埠,督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再次北犯。企图形成南北对进,攻击中原野战军侧背,以解黄维兵回之围,尔后一起南撤,保存实力。

当顾祝同奉命去向杜聿明传达蒋介石的旨意后,杜聿明这个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悲愤地说:“舍坚城不守,使我处于毫无依托的境地,岂不是往共军的枪口上撞吗!难道军之生死,是可以如此随便轻率的吗?我干不了,让老头子撤我的职好了!”

蒋介石听完顾祝同的汇报,直拍桌子:”黄埔生也不听我的话了,你们都不打,我一个人去打!”

杜聿明明知是死路一条,也只能认了。12 月 1 日夜晚,杜聿明派杂牌军孙元良、李弥两兵团打头阵,以王牌邱清泉兵团殿后,共率 27 万人马弃守徐

州,向西南奔逃。近 30 万人的大撤退,兵荒马乱,混乱异常,人人争相逃命, 车辆拥挤不堪,哪里是撤退,而是被我军攻势吓破了胆的大溃退。

敌人放弃徐州南逃的计划,本是高度“保密”的,但面临崩溃的军队进行这样庞大的兵团行动,要做到保密,简直是空想。杜聿明命令部队撤出徐州后要将火车站的机车、仓库、物资统统炸毁,但负责执行这项命令的指挥官怕最后走不脱,接命令后未等大部队行动,即“放枪为号”,立即炸开了, 徐州城顿时一片混乱。而徐州“剿总”和几个兵团部的官兵,得到撤退命令

后,纷纷上街抢购绳索、扁担,强征各种车辆,更闹得满城鸡飞狗跳。这样, 全徐州城的人都知道敌人要逃跑了,我军当然也掌握了这一情况。

根据军委及总前委指示,华野对整个部署立即作了紧急调整,命令所属十一纵队全力以赴,堵截杜聿明集团。

邓小平目光冷峻地站在总前委指挥部的电话机旁,他知道在徐州西南约90 公里处是永城,要是路上没有阻挡的话,徐州出来的敌人机械化部队也许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而如果让敌人到了永城,则往西可以分散逃走,往南则可兜击我军南线部队。邓小平直接要通了永城的电话,他要找豫皖苏军区司令员。

邓小平先询问了永城我军的守备部队情况,接着简洁地告诉对方,杜聿明集团正逃往永城及其意图、随后、他提高嗓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十分严肃他说道:“我们已命令几个纵队,日夜兼程赶往永城堵截敌人,在大部队到达以前,如果敌人的先头部队赶到,你们无论如何不能让敌人通过永城!”邓小平又加重语气说:“打到一兵一卒也不准敌人通过!剩下你一个人也要顶住!”

永城那边的司令员明白了任务的重要性,坚定地回答:“请邓政委放心! 我们坚决执行命令,打到一兵一卒也不准敌人通过!”

对方的回答使邓小平放心了。虽然他知道那里必将有一场激烈、残酷的血战,但指挥员的信心是十分重要的。为了缓和气氛也为了使对方增强信心, 邓小平又说:“再重复一遍,增援部队正日夜兼程往你们那里赶去!”

对方又作了一次响亮的回答。邓小平放心了。他最器重的就是在危险中敢于挺身而出、冒艰险、挑重担的干部。

邓小平非凡的智慧,其十分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极善于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诸多事物中,迅速抓住最主要的矛盾而果断解决。当时,敌我双方共有 140 万军队在进行激战,但在敌人从徐州突然西逃的紧急时刻,邓小平知道就在永城那个小小的地方,永城军分区那支小小的部队,就可能产生影响整个战局的重大作用。所以,作为淮海前线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才打破了平时由参谋人员与下级联系的程序,也超越了层层指挥机构,亲自向一位军分区司令员直接交待任务,使军分区司令员了解责任的重大、任务的艰巨, 立即率领部下去英勇作战。这支部队果然没有辜负邓小平的信任与重托,终于顶住了敌人先头部队一天多的猛然进攻,直到增援的大部队到达,挡住了敌人西逃的去路,对整个战役起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