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政委要求“撤得慌忙”

1946 年 8 月 25 日,国民党精锐部队分东西两路向我军夹击。为了“避强击弱”,刘、邓决定不与敌人硬碰,于是命令部队要一边后撤,一边寻机歼灭敌人。

六纵司令员王近山率领的六纵指挥部接到命令后,按照人民军队的老规矩,认真执行群众纪律,还桌、扫地、扫院子、打水满缸。正在此时,邓小平政委的电话打来了,他简单地询问了前线敌情,知道全纵即将撤离该地, 敌之先头部队已经很近时,对王近山下达了新的指示:“不要扫院子,也不要打水满缸⋯⋯”

扫院子、打水满缸都是群众纪律,过去部队走到哪里,都要这样做,邓政委过去也一直是这样强调,可现在,王近山有些不解。但邓政委还在继续

指示:“破烂装具可以丢一点子,要撤得仓促些!”

王近山是位老红军,是我军的一员猛将。虽然他知道邓政委从来是说一不二的,可现在的这个指示,他心中并不完全明瞭,于是复述着首长的指示: “破烂装备应该轻装,撤得镇静一些。”

王近山的复述立即被邓小平打断了,“不,你没有完全明白我的意思⋯⋯”电话中,更清晰地传来邓政委相当明确、简洁的话语,“不光轻装物品,背包也可扔它几个!撤得要慌忙一点,要立即出发!”

听了邓政委的指示,王近山心里直犯嘀咕,首长这是怎么啦,他可从来不说这一类话:“要仓促一些,要慌一些!破烂装具可以丢一点子,背包也可扔掉几个⋯⋯撤退不是要镇静,而是要慌忙一点⋯⋯”

“这,莫非是⋯⋯”王近山司令员想到这里,用拳头猛击一下自己的太阳穴,“兵不厌诈,这是诱敌深入啊!”根据邓政委几句话的提醒,王近山心领神会,他立即下令转移,并叫人扔下一些背包,甚至把几匹伤老病马, 连鞍鞯都不解,就散放在大路上。

邓小平用的果然是“示形于敌,诱其深入”之计。原来他对敌人作过透彻分析:蒋介石派刘峙指挥进攻的东路这把蟹钳,是敌人的主力,战斗力较强;而西路之敌较弱。寻歼弱敌,自然先打西路。西路敌人中又只有赵锡田的国民党整三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其他都是杂牌。整三师如遭打击,杂牌不会真心驰援;加之整三师是从追击我中原部队中途奉调回来,是疲惫之师,又急于立功。所以,打整三师是刘、邓下定了的决心。

可笑的是整三师师长赵锡田不知就里,见我军战马都撇弃,就估计我军是慌张逃窜。于是,好大喜功的赵师长像吞到香饵的鳌鱼,摇头摆尾地上钩了,他胸有成竹地咬住我军死追不舍,终于与敌整四十七师断了联系,完全钻进了刘邓为他安排的口袋阵。

刘、邓集中三、六、七主力纵队,突然在大小杨湖地区向敌整三师发动进攻,而且打击的目标首先是敌人的指挥系统。邓小平政委给王近山司令员打电话说:“王近山同志,这一仗打得好,咱就在冀鲁豫站住脚,打不好, 就背包袱回太行!回去告诉毛主席,他给的任务我们没有完成。大杨湖拿得下来拿不下来?拿不下来就把部队撤下来!”

邓政委向来主张实干,他决不让人对他说空话,他要求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极严,最讲究的是实事求是,为了战争的胜利,要讲真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打得下来,就打下来;打不下来,就是打不下来。行就是行, 不行就是不行。全野战军中,谁都知道,邓小平政委有句著名的战斗格言: “不敢白刃格斗算不了优秀部队,不能制胜强敌是无能的指挥员。”所以, 他平时要求从严从难训练部队,掌握过硬本领,培养顽强作风,打起仗来部队就能吃大苦耐大劳,敢打敢拼,能打硬仗、恶仗。

王近山从邓小平的电话中惦出了分量,话虽不多,却重如千钩。当时大小杨湖的战斗确实打得很艰苦,敌人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竭力进行反扑。敌人被我包围后,急忙求援,我军既要集中精力歼敌,又得阻止各路敌人向中心靠拢。激战已经进行了两夭并呈胶着状态,在此时,如果我军对大小杨湖作战久攻不下,待敌援兵一到,胜仗就会变成败仗。

王近山放下邓小平的电话后,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重新组织队形,认真选择了突破口,调整了主攻旅的部署,而且把身边的炊事员、饲养员及机关人员统统用来补充战斗连。他说他是拿出了“烧床铺草”的精神,也就是拼

老命的精神,要踉敌人决一死战。

正当双方打得精疲力竭时,王近山给部队增添了新力量,赵锡田终于支持不住了⋯⋯

大小杨湖的激战结束了。这一仗消灭了敌整三师,又歼灭了敌四十七师, 共歼敌 4 个旅 1.7 万余人,生俘了整三师师长赵锡田中将及以下官兵 1.3 万多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毛泽东主席在 9 月 7 日特给刘、邓电报,说“庆祝你们歼灭第三师的大胜利,望传令全军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