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要邓小平负责渡江战役
还在 1948 年 12 月底,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西柏坡就无数次地凝视过地图,他从南向北,又从东向西,审视着整个中华大地。现在,这张地图上蓝色的圈圈已经不多了,主要集中在西北和长江以南。对西北地区,毛泽东并不太挂心,那里胡宗南已经维持不了多久,而对于江南之地,由于有长江天险阻隔,毛泽东却甚感担忧。
在毛泽东眼里,长江不是分界线,中国决不能搞“划江而治”,不能成为“南北朝”。
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非常熟悉。如果不是因为革命,他完全可能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毛泽东清楚地知道:长江曾让无数的兵家吃过败仗,造成数次祖国的分裂割据。曹操赤壁惨败,遂形成三国鼎足的局面;由于长江的阻隔,使中国“南北朝”对峙将近百年;唐宋元明清,每一次改朝换代,长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正因为此,毛泽东很久以前就担心长江会影响中国的统一。
早在 1947 年 7 月 23 日,当刘、邓大军挺进鲁西南之时,毛泽东就有过“叶(飞)、陶(勇)两纵队出闽浙赣,创建闽浙赣根据地”的设想,但是后来由于要保证刘、邓大军提前南下,挺进大别山,所以放弃了这一设想。到 1948 年 1 月 27 日,毛泽东为了进一步把战争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配合
中原战场作战,电令粟裕亲率 3 个纵队,组建一个兵团,渡江南下,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毛泽东设想,粟裕的部队可以在湖北的宜昌至监利之间渡江进入湘西,或从洪湖、沔阳地区渡江进入鄂南,先在湖南和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沿途兜圈子,以跃进的方式分几个阶段以达闽浙赣边,使敌人防不胜防。后来考虑到要在长江以北打大歼灭战,消灭蒋军主力, 所以又没有实行这一计划。
现在,渡江作战的时机终于来到了。毛泽东决定:要彻底推翻国民党政府,必须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
1949 年 3 月 5 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决定:批准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人民解放军应争取解放长江以南的华中、华南各省及西北地区,完成渡江后, 有步骤地稳健地向南方进军;解放军应把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先占领城市, 后占乡村。
二中全会闭幕的次日,即 3 月 14 日,中央召集了一个座谈会,议题是对各大区的人事安排提出方案并作出决定。
在会上第一个发言的,是代表中央在会上提出华东区管辖范围和人事安排的邓小平。当时,华东局的书记是饶漱石,邓小平是中原局书记和总前委书记。由邓小平而不是饶漱石代表华东区发言,意味着中央已经过同密的思虑和遴选,将委邓小平以重任:由他挂帅,指挥过长江,直接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占领南京、上海、杭州,接管中国最富饶的东南半壁河山。
邓小平的发言细致而又周全,毛泽东欣然表示赞同,他说:“人事配备, 现在就这么定,将来有变动再说。”
此次会议后,毛泽东再次召集邓小平、陈毅等商讨渡江作战问题。陈毅提出渡江补给问题,尤其是兵员补充的困难,说中野缺员 5 万,听薄一波讲华北有 3 万新兵、3 万俘虏,陈毅要求全部拨给中野,也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
毛泽东亲口对邓小平说:“交给你指挥了。”毛泽东对邓小平说这句话, 这已不是第一次了,在淮海战役时,毛泽东也这样说过一次。两次重说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邓小平的信任。
“中野”整编为“二野”
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央军委命令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个野战军的番号改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中原野战军遵照军委命令进行了整编,组成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简称“二野”。
二野下辖三、四、五共 3 个兵团及 1 个特种兵部队。由刘伯承任司令员, 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是张际春,参谋长是李达。整编后的二野由淮海大战后的不足 10 万人扩充到 20 余万人,并补充了装备、弹药, 积极准备执行渡江作战任务。因为中共中央军委已经决定,集中二野和三野, 即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兵力,在长江下游实施渡江作战,夺取江南富庶之地,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解放华东、华南。
为适应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下一个大的战役——渡江战役的需要,根据中央决定,淮海战役总前委改为渡江战役总前委,仍由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在解放军积极准备渡江时,刘伯承与邓小平研究后,就 1949 年 1、2、3
月的各方情况,向毛泽东作了综合报告。刘伯承根据解放军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途,在综合报告中提出了建军中的一件大事,他说:“统率机关—
—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尤其是特种兵等的组织,在正规军建设中非常急需,此刻尚未健全起来⋯⋯今后在江南进行正规军建设中,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专门人才,尤其是产业工人,普遍加强部队文化、政治、技术教育, 应成为我们必须抓紧的一件大事。”
为了使解放军能够完成渡江作战任务,以及在渡江后能迅速展开,攻占城镇,刘怕承还撰写了《渡江战术注意事项》,编译了《论苏军对筑城地带的突破》等军事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