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表扬邓小平

面对困难的局面,中共中央号召进行以政治攻势和军事进攻相结合的反“蚕食”斗争。

对此,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一切革命事业的发展,不会是直线上升的,而必然是迂回曲折、波浪式地向前推进。一浪高,一浪低,后浪推前浪地不间断地滚滚向前。抗日战争和根据地的建设也必然是经过发展。巩固和提高这个过程,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再向新的阶段发展前进。我们今天遭遇到了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看起来我们的发展似乎停顿了或者是后退了,但我们要看到我们坚持住了抗日战争,根据地的广大人民,部队和干部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认识,加强了团结,形式上数量上呈现的退缩,实质上是质量的提高和巩固。在这新的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我们必然会向新的更高的阶段飞跃。邓小平满怀信心他说,我们一定能打败日本,但我们不应坐等胜利,而是必须经过主观的种种努力去争取实现它。

邓小平不仅以革命家的气魄指明了胜利的前途,而且具体提出了战胜和克服严重困难的各项措施。他在《迎接 1941 年》一文中,提出在 1941 年必须努力于三大建设的工作,即建军、建政、建党。建军重心放在正规军的加强,游击战争的发展与军区工作的健全上;建政重心放在掌握和贯彻统一战线政策,正确执行“三三制”的原则,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树立民主政治的基础,并加强财政经济文化教育建设;建党重心放在加强群众工作,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切实掌握党的各项政策,加强党对武装的领导,和严密党的组织,提高党的纪律。

1941 年 4 月 28 日,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又发表了《反对麻木,打开太行山的严重局面》一文。邓小平在文中指出:面对困难的局面,必须克服右倾情绪,反对麻木不仁和张皇失措,要团结一致,正视困难,面对敌人,面向交通线,展开顽强的对敌斗争,以坚强的意志,奋勇的精神,不疲倦的工作,克服当前的严重局面。

  1. 月底,一二九师连续下达命令,要求健全和强化游击集团,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巩固根据地。同时,主动开展了多次对敌军的破击战。

1941 年,是华北敌后抗战斗争最严酷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战争紧张严酷,部队转战行动频繁。同时,敌人封锁严密,根据地又遭受自然灾害,抗日军民的生活艰苦异常。

也就是在这一年,面对日本侵略军疯狂而又频繁的大规模“扫荡”,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邓的率领下,一方面领导群众进行坚壁清野,坚持内线游击战,一方面组织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对敌人进行大小破击战和反“扫荡” 作战。在前所未有的敌人强大残暴的“扫荡”下,保存了主力,坚持了抗日根据地,同时还数次反击了国民党顽固派阎锡山从另一个方面的进犯。这一年,华北敌后抗日军民累计共粉碎敌人千人以上“扫荡”69 次,万人至 7 万人的大“扫荡”9 次,以及 3 次“强化治安运动”,初步打破了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蚕食”和分割封锁。

1942 年 1 月 3 日,一二九师颁发《1942 年军事工作实施纲要》,强调要“精兵简政”。

精兵简政,是中共中央针对敌军日益疯狂的“扫荡”和“蚕食”,针对根据地日益困难的经济状况,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而指示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

精兵,就是缩编主力部队和指挥机关,充实连队。主力军部分实行地方化,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加强整训,提高战斗力;简政,就是整顿机构和组织,紧缩机关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反对官

僚主义。

邓小平全力以赴地抓精兵简政。他告诫一二九师全体指战员:由于长年不断的战争和日本强盗的掠夺,夭灾人祸,生活困难。但是,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就应该特别关心民间疾苦,厉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人民才能更好地支援我们打败日本侵略者。

1 月 15 日,刘邓指示,下发实施精兵简政的命令,组织了机关人员分头下到军分区、旅,进行深入动员。这些人员下去前,邓小平作了三条规定: 一、调整编制紧缩机关,减少人员马匹,充实战斗连队,并规定了比例;二、调一批相当有才能的本地干部,到地方武委会去,加强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三、安置老弱战士、荣誉军人,从事学艺生产,半工半读。

1 月中旬,邓小平到清漳河西畔的七原村向太行区文化界作了重要讲话,结合形势讲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性。1 月 25 日,他又带领一个极其精干的小组,从赤岸出发,到武安、沙河一带的太行军区第六分区具体指导精简工作。

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边区共进行了三次大的精简。由于邓小平和刘伯承的重视和亲自抓紧,精简工作顺利完成,部队加强了战斗力,基层领导工作的力量得到了充实,节约了人力和财力,减轻了人民负担。同时,精简了机关,提高了工作效率,克服了官僚主义。这些,都为适应新的、更加艰苦的作战形势作了准备。

毛泽东表扬了晋冀鲁豫边区的精兵简政工作。他说:“晋冀鲁豫边区的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做出了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而作为一二九师政委并兼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领导太岳、冀南、大行。晋豫四个区党委的邓小平,对此项工作的贡献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