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悲歌——燕赵风骨

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燕赵区域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在波澜壮阔的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燕、赵文化,至战国后期,燕、赵文化逐渐成熟并且定型。

无论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还是廉颇蔺相如的和为贵,无论是精忠舍己的托孤程婴,抑或是锋芒毕露的自荐毛遂,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动人佳话,都展示出了“慷慨悲歌、武勇任侠”的精神特点和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群体潜意识,都给燕赵大地增添了熠熠生辉的骄人光彩。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而死

在黄帝之后,先后践大位的天下共主有唐尧、虞舜和夏禹等,他们活动的中心地区均在冀州,匈奴的先世猃狁、荤粥也生活在这块地方。

步入青铜时代,原始社会逐步解体了,中华古文明进入奴隶制社会。帝喾之子、唐尧的异母弟契因协助禹治理洪水完毕,被虞舜任命担任司徒一职,负责掌管教育人民的权力,同时封于商,商部落因此而诞生。

商文化遗迹后来大量分布在漳河流域,商后期最大的文化遗址殷墟也发现于此。除此之外,契在河北平山建都城蕃,契之子昭明在河北隆平、宁晋间建都城砥石,商第十四任帝王祖乙在河北邢台建都城庇……

在商朝统治时期,孤竹、燕毫、山戎、肃慎等几个部族同时存在,其中孤竹、燕毫等成为商朝北方的附属国。

孤竹人原为商先族旁支墨胎氏氏族,商部落迂回南下中原时,逐渐与部落联盟分离,开始独立生存。后辗转于燕山腹地游牧,发展成农牧并举阶段。

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封孤竹。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孤竹国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是商朝的北部屏障,维护了商朝北疆的安定,为商朝的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至商代中叶,孤竹国发展至中期,定鼎滦河、青龙河畔。这个时期,孤竹国的疆域逐渐南移,西至滦河,北达青龙县北,东抵锦西,南临渤海湾。

至商朝后期,在这个国家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孤竹国第八代国君有3个儿子,长子叫伯夷,次子叫亚宪,少子叫叔齐。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

但是,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做。”

于是,伯夷就放弃了君位,出走到孤竹国外。大家又推举叔齐做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

于是,叔齐也出走到孤竹国外,和他的兄长一起过着流亡生活。在万般无奈之下,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承君位。

伯夷、叔齐兄弟对商纣王当时的执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所以相互让国。为此,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他们听说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两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丰邑。

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周武王听说有两位贤人到来,便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

他们两人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啊!”

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反对君主,这叫做仁吗?”

周围的人要惩罚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并说:“此义人也啊!”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

周武王派人请伯夷、叔齐下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

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至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于是,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之上了。

西周末年,在孤竹国晚期,西部的令支部落崛起,北部、东北部兴起的一个较大的戎族部落山戎压境,孤竹国版图明显缩小了。在公元前664年,孤竹国在齐国进攻下消亡了。

孤竹国的诞生,标志着冀东地区第一个地方政权,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出现了,标志着冀东大地从蒙昧和野蛮状态中苏醒了,并从原始社会跨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是冀东地区文明史的开端。

伯夷、叔齐兄弟不为王位相争而相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可贵的,因此有关伯夷、叔齐的美德,对于谦恭揖让的民族传统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旁注]

司徒 司徒一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司徒这个官职始置于唐虞之际,传至周代,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

肃慎 又称息慎、稷慎。我国古代东北民族,满族人的祖先。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在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商、周时分布于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周武王(约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他继承父亲遗志,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盟誓 古代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先挖好小坑,歃血为盟,将盟书与牺牲者埋入坑中,如有违背,便如此牲。

姜尚(公元前1156年~公元前1017年),在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因而又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山戎 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我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较强大的少数民族。活动地区在河北北部。据史书记载,山戎部族以射猎禽兽为生,随畜牧而转移,经常联合侵犯中原,成为燕、齐诸国之边患。

[阅读链接]

夷齐庙又称“清节庙”、“清节祠”。顾名思义,夷齐庙是后人为纪念伯夷、叔齐二贤而建,原在永平府内,1455年知府张茂迁改建于油榨镇境内滦河岸边小山平台上。

夷齐庙南门楼上石匾横书“孤竹城”3个大字。庙门外左碑刻“忠臣孝子”,右碑题“到今称圣”。北面以楼代门,楼为“清风楼”,高约两丈,下临滔滔河水,其险无比。夷齐庙地处滦河岸边,水山相连,风景奇美,建筑奇特,又有夷齐二贤故事,历来为人称道,可是后来被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