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蔚县剪纸
蔚县古称蔚州,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泥河湾地层、庄案、三关等遗址记录着人类在这里最早的生息活动。绵延几千年的文明发展,造就了蔚县深邃的文化内涵。
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
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
早期当地还盛行供花鞋、荷包、枕头上刺绣用的“花样”。后融入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在形成的初期,主要是用剪刀剪。
后来,慢慢发展到用刀刻,但仍然叫做剪纸。经过长时间的艺术实践,蔚县剪纸由简单日趋复杂,由粗糙逐渐走向精细。
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
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帖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后来这道工艺人们已采用晒图的方法。
第二步是“闷”,就是将刻窗花用的宣纸剪成将要刻制的画幅大小,因为剪纸层数一般是30层至50层为宜,所以要用水淋湿,用手压实,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以待刻制。
第三步是刻制。蔚县由剪纸剪刀换成刻刀,其优点不仅在于生产的数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地发挥艺人的艺术思想,刻起来随心所欲,花样翻新。在艺人的手上,刻刀灵活得像笔一样。刻刀有单刀、三角刀、圆口刀之分。刻制时以阴刻为主,兼有阳刻或阴阳结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珑剔透,层次分明。
第四步是着色,艺人们的行话叫“点染”。点染所用的颜色要事先用酒调和,因为剪纸的原料是宣纸,用酒调色可以使色彩浸润而不渗透,色彩效果极佳。浓浅浓淡烘托、渲染得当,富有强烈的透明感和立体感。因此,蔚县剪纸有“三争刀工七分染”之说。
蔚县剪纸种类有戏曲人物,鸟虫鱼兽,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这些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璀烂,色彩浑厚细腻,纤巧里显纯朴。把它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分外玲珑剔透,五彩缤纷,显得特别的鲜灵活脱,别具着一种欢快,明朗,清新的情趣。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祁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蔚县剪纸风格严谨,形神兼备。它具有独特的六大特点:
一为构图时具有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的特点,给人以丰满匀称的美感;
二为刻制时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刻见色彩,阳刻见刀功,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驰名;
三为染色时将点染、涂染、晕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机地结合运用,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人以和谐大方的乡土气息感;
四为在人物造型上着意刻画,务求传神妙处,给人以生动优美感,包括其他动植物的造型;
五为采用象征民间吉祥喜庆的连年有余、岁岁平安等图案,给人以吉祥如意、幸福美满感;
六为在阴刻为主的剪纸艺术中,以实用上不遮光的穿透明亮,给人以活灵活现的立体感。
【旁注】
年画 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四时节令 就是按季节之序,所施行的仪式和节庆。而唐代的四时节令项目繁多。这些节令,有些可以追溯至上古,有些则是传自外国,种类繁多,都融入了唐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促使唐代人民的生活文化变得多彩多姿。
【阅读链接】
王老赏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点染窗花,十二三岁学习刀刻窗花,十七八岁时正式拜本村剪纸艺人周瑶为师学做窗花。
由于心灵手勤、虚心善思,王老赏很快成为各项技艺全面发展的顶尖高手,并刻苦探索当时被老乡贬为“口袋戏”、“五大色”的窗花技艺改革。
他一生主要有四项成就:
其一,对戏曲人物窗花的创新。他做窗花就以戏曲人物为主。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将无项、女无肩”等刻制的心得和诀窍。
其二,对刀具和刻艺的创新。他自制了形状不同的上百把窗花刻刀,其中还包括针尖刀、螺旋刀等异形刀,小到花卉的花瓣、花蕊,人物的眉眼、胡须都细加区分、各有专用,走刀娴熟迅捷、游刃有余。根据所表现的人物、内容和画面的具体要求,他还将阴阳刻结合、灵活自如。
其三,对点彩技艺的突破。为了提高染色技艺,他总是选用上等品色、上等白酒,恰到好处地掌握调兑的比例。
其四,讲艺德。有一次,他将《二进宫》中杨波的胡子和袍子错染成了紫色,蔚县城杂货铺福兴永的掌柜指出后,回去一把火烧掉,全部重做。蔚县城的商家字号用窗花当礼品送人时,都抢着买王老赏的窗花,日子久了就流传下“王老赏的货——不愁卖”的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