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激越的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

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的历史较久,在清代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时也叫弋阳梆子。

至乾隆时,秦腔日益盛行,对昆曲已形成压倒之势,如1744年的《梦中缘传奇》记载:

长安(北京)之梨园……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此后,至嘉庆年,盛尚秦腔,尽系桑间濮上之音。说明至迟康熙中叶京畿地区已有了秦腔,延至乾嘉一直有演出活动。

伴随着山陕商业向京师及河北各地延伸,秦腔也流入了河北。商路即戏路。山陕商业尤其是山西商人所经营的钱庄、典当、酿造业,几乎遍于河北各主要城镇。

商人出于业务联络、应酬等需要,于是便把家乡流行的山陕梆子引进到其所经商的地方,以此取悦于顾主和壮其声势。

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赏爱,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不断改革、创造。特别是后继人才和从业群体的当地化,在演员队伍中,河北人逐渐增多,这更是导致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至道光年间,这种长期活动在河北的山陕梆子便逐步发展成了早期的河北梆子。

据郑法祥《谈悟空戏的表演艺术》记载:郑法祥之父郑长泰,生于1837年,七八岁时,入河北故城黄毛科班,学习直隶梆子。出科后常演于保定一带。

由此可知,至迟在19世纪40年代,河北就有了直隶梆子科班。延至道光末年,在京南雄县马务头和定兴相继又涌现出三庆和、祥泰等直隶梆子科班。

学生多系当地穷苦农民子弟。教师中既有梆子艺人,也有高腔、梆子兼能的艺人。此班出科的艺徒,主要活动于定兴、徐水、容城、高阳、霸县一带。

据曾为“内廷供奉“的河北梆子艺人李玉贵回忆,清光绪初年即已著名的河北梆子艺人田际云之师,就是定兴科班出身。

1852年开办的曲阳东诸侯村的永和班,最初的教师有的也是来自定兴。道光年间的科班,当属最早的河北梆子科班,也是河北梆子诞生的重要标志。

河北梆子具有了有别于山陕梆子的独特面貌之后,发展甚为迅速,燕赵地域内出现了许多班社。

随着班社的大量产生和大批优秀演员的涌现,河北梆子遂于清同、光之交开始呈现繁荣昌盛景象,这也是它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发展高潮。

河北梆子的蓬勃兴起,同彼时正在北京称雄的京剧形成争妍斗盛、分庭抗礼的局面。河北梆子科班和戏班,如雨后春笋,几遍布河北各地。

班社的大量产生,使河北梆子在农村成为无可抗衡的剧种。

从河北梆子的形成,到兴起起,其间,曾出现过三个大的艺术流派。一支为直隶老派,一支为山陕派,这两派统称为京梆子。

在这两派之后,又产生了一个直隶新派,标志着河北梆子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每种流派都对河北梆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直隶老派,成长于农村,细分起来,还有南北之别,以上海为中心的河北梆子,谓之南派;以京、津为中心,流行于河北、山东以及东北三省的河北梆子,谓之北派。两派比较,南派略弱,北派较强。南派形成的时间,是在清光绪中期,是由北派派生出来的。

直隶老派的特点,包括南北派在内,总的讲是文武兼备,唱做并重,唱文戏的也会演武戏,文武不分,只是不同演员各有侧重而已。在剧目方面很重视革新,河北梆子时装戏的兴起,就是由直隶老派率先搞起来的。

北派的唱念,基本上是以直隶语言为基础,留有一些山陕韵味。演唱上讲究平稳、舒展、刚劲、质朴,尚简练,不尚花哨;而南派的唱念特点,虽然也以直隶语言为基础,但在唱腔上却较多地保留了原系山陕梆子的“二音”假声花腔,并重婉转柔美之趣,这种假声花腔北派演员多不喜用,趋于淘汰。

南派之所以保留了此腔,这与南方群众喜欢听它是分不开的。然而在念白中,却较北派更直隶化,很少有山陕韵味。

南北两派尽管有这些区别,两派的共同之处,还是多于不同之处,毕竟都是直隶老派。

山陕派,主要是由来自山陕的艺人形成的。光绪期间,有较多的山陕梆子艺人先后拥入北京,改唱河北梆子。这些艺人为了与直隶老派梆子演员合作演出,同时也是为了博得当地观众的欢迎,在登台献艺之前,必先经过短期的改弦更腔的改造,这种改造,当时谓之“治扭”。

山陕艺人唱的这种经过“治扭”的梆子,自然与地道的直隶老派梆子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念白方面仍不免带有浓重的山陕韵味。尽管有些山陕派演员在念白中糅进了直隶语音,但总是不地道,当时人称这种直隶语音与山陕语音掺半的口白为“臭板子”。

也有少数山陕演员仍念“蒲白”,坚持不改,并以此为正宗,这是山陕派在念白方面的显著特征。

在唱腔方面,与直隶老派比较起来,板式结构与使用规范全都相同,唯情趣、韵味有差别,山陕派具有凄凉、悲壮、哀怨、酸楚的特点。

除此,在表演方面,山陕派非常崇尚特技。如翎子功、翅子功、发缕功、髯口功、椅子功、跻功等,都是山陕演员所擅长的。在这方面胜直隶老派一筹。山陕派与直隶老派的合作,酿成了光绪年间河北梆子与京剧争衡的局面,扩大了河北梆子的影响,推动了剧种的发展。

直隶新派,是一支在直隶老派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河北梆子新军,是直隶老派的新发展。

直隶新派以女演员为中心,以唱功卓越著称。唱腔上较老派繁难,具有高亢、华丽、曲折、跳跃的特点,极富于震撼力,听后使人感到痛快淋漓,回肠荡气,伴奏音乐也极为火炽、激烈。

其唱念一扫老派梆子所保留的某些山陕韵味,彻底河北地方化了。新中国成立后所流行的河北梆子,就是直隶新派的延续。

【旁注】

梨园 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

直隶 中国旧省名。宋制,地方行政机构以州令用劲,其直属京师者称直隶。元不属诸路及宣慰司或行省的府县,也称直隶。明、清不属府而直属布政司的州称直隶州。

田际云 艺名“想九霄”,也称“响九霄”,河北高阳人。20岁组玉成班,创皮黄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方式,即“两下锅”。致力于戏曲改革,发起组织“正乐育化会”,创办了第一个女伶科班“崇雅设”,对于提高演员的社会地位,改革戏班的陋俗旧规,做了大量工作。

【阅读链接】

新派梆子兴起于清末民初,它以迅猛之势风靡剧坛,席卷了直隶老派与山陕派的演出阵地。迫使直隶老派演员纷纷效法,山陕派退避三舍,湮没不彰,甚至使气势正盛的京剧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举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

梆簧争衡的形势,自此转为新派梆子与京剧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