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开化——古老历史

燕赵文化是指在燕赵区域内产生的一种地方文化,其区域以古黄河为南界,阴山南麓为北界,太行山为西界,东临大海。燕赵地域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各个时期都发现了大批遗址。

原始社会末期,黄帝、炎帝、蚩尤三大原始部落,在燕赵汇合。经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以后,互相融合,成为活动在燕赵最初的华夏族。

丰硕的文化底蕴,有力地说明了燕赵地域是我国古人类的发源地和丰富历史的沉积地。

阳原泥河湾孕育人类

在我国华北、渤海之滨,有着广阔的区域,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其余为河北平原。

在这辽阔广袤的土地上,有个阳原泥河湾遗址,又称“泥河湾遗址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阳原境内东部地区的桑干河流域,内有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我国发现的百万年前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占了绝大多数。

阳原盆地地处冀西北,为东北向狭长的构造断陷盆地。北为熊耳山,主峰黄花梁,海拔2036米,南系恒山余脉,中部为广阔的湖积平原。

桑干河自西南而东北流经整个盆地,至盆地东缘,穿越石匣口,经宣化、涿鹿,注入怀来官厅水库。其支流壶流河经蔚县后,在盆地东部小渡口村附近汇入桑干河。

在盆地东部边缘区,有元古代变质火山碎屑岩系,中生代侏罗系紫红色角砾岩和新生代上新统“三趾马红土”堆积。其他部位多为第四系泥河湾河湖相堆积物,泥河湾层常被晚更新世形成的黄土或全新世以来形成的松散沙砾层覆盖。

在盆地边缘山前地带,存在着宽阔的洪积扇。盆地西部略平坦,东部地势差异较大,剥蚀严重,乃至裸露出基岩。

泥河湾位于阳原盆地的桑干河上游,为一湖相堆积,由细砂和泥灰质土等组成。泥河湾第四系地层发育良好,以盛产哺乳动物化石闻名于世,重要的哺乳动物化石有三门马、梅氏犀、剑齿虎、中国鬣狗和低鼢鼠等。

小长梁位于阳原桑干河左岸大田洼官亭北500米,东谷坨位于小长梁东,在下泥河湾组顶部的中粒砂层和黏土中有文化遗物。

小长梁的石制品采用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的燧石和石髓等做原料,器类有大小石核、使用有石片、砍砸器、单刃复刃刮削器、尖状器、锥具、雕刻器等。其特点是器类较复杂,形体较小,打片采用锤击和砸击两种方法。

这里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古菱齿象、三门马、三趾马、披毛犀、羚羊、野牛、鬣狗、狼、中华鼢鼠、熊等。

经过考古研究断定,石器出自属于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层中,伴生的动物化石群属泥河湾动物群成员,文化层经古地磁测定距今有100万年左右,大致相当于早更新世末期。

泥河湾盆地的小长梁遗址出土的石器,是约160万年前人类使用的工具,属后来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旧石器文化。从加工精细的石器来看,当时人们已具有相应的语言了,否则,在石器制造过程中,传授技术、模仿打制、改进提高,没有语言交流是不行的。

小长梁出土的近2000件石器,类型之多,年代之早,而且加工打制技术的先进在世界上都是没有记载的。

东谷坨在小长梁以东,与小长梁属于同一文化类型。由于小长梁和东谷坨地点相近,特征相似,同处于泥河湾层的早期,考古学界统称为“小长梁和东谷坨文化”。

虎头梁位于阳原盆地中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代表性遗址。文化层位于Ⅱ级阶地砂质黄土层下部的沉积物中,石器原料以燧石和石英岩为主,有砍砸器、圆头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锤、石钻、石核以及装饰品。

虎头梁楔形石核,一种台面呈三角形,另一种台面向石核隆起一面倾斜,这种打片方法是细石器制作技术的原始方法。楔形石核和尖状器是虎头梁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遗物。

同时,虎头梁还出现了穿孔贝壳、钻孔石珠等装饰品。此外,还有了3处篝火遗迹,附近有烧过的兽骨、鸵鸟蛋皮和大块砾石、石器等。据考古研究,这里就是一处当时猎人的宿营地和石器制作场。

虎头梁有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属华北黄土期草原动物,有鸵鸟蛋、布氏田鼠、中华鼢鼠、狼、野马、野驴、鹿、牛、普氏羚羊、转角羊、野猪、披毛犀、纳玛象等。

从虎头梁的石器、动物化石群,可以看出虎头梁的原始经济形态是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说明当时还没有出现农业。虎头梁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之末,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

在世界上,阳原泥河湾是剖面最多、保存最完好、国际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泥河湾遗址群没有年代断层,有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小长梁遗址、136万年的葡萄园、广梁遗址、100万年的有山祖庙咀、麻地沟、东谷坨、飞梁、霍家地、许家坡、东梁、照坡、后土山、岑家湾遗址。

还有78万年的有马梁、雀遗址儿沟遗址、12万年的有山兑、细弦子遗址、10万年的侯家窑、漫流堡遗址,78000年的板井子遗址、28000年的上沙嘴、新庙庄遗址、11600年的有虎头梁、油房、西沟、西白马营遗址、4000年的有周家山、九马坊、榆条沟、3000年的有丁家堡垒泥泉等,总共达130多处,因而这里成为“世界天然博物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旁注]

太行 指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岸,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千米,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

桑干河 塞北的一条古老河,它从西向东,流过张家口境内阳原、蔚县、涿鹿。相传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河水干涸,因此得名。桑干河上游河段流经干旱的山西北部黄土高原,称之为“桑干河”。其下游常遭洪水之患,因而常改变河道,故原俗称“无定河”。

古菱齿象 生活在更新世的大型哺乳动物,其主要活动区域是在我国的华北、华东等地区。由于这类象的臼齿磨蚀到一定程度后,齿板的中央就会扩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

燧石 非常坚硬,破碎后产生锋利的断口,最早为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所青睐,绝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燧石和铁器击打会产生火花,所以为古代人用作取火的工具。在我国古代,常用一小块燧石和一把钢制的火镰击打取火,所以燧石也叫做“火石”。

[阅读链接]

在泥河湾附近有一座天主教堂,教堂里有一位很特别的神甫文森特,他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法国考古学家桑志华写了一封《向传教士呼吁》的信,恳请在华北各地的天主教传教士们帮助收集动物化石,文森特于是积极行动起来了。

文森特走遍了化稍营、大田洼、石匣里和深井一带的坡沟山梁,采集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化石,向桑志华推荐了有关化石。

桑志华被泥河湾化石所吸引,先后几次考察,从此揭开了这里考古研究的帷幕。后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位专家、学者到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他们在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