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穿胡服学骑射

晋阳城作为赵国的初都,经历了赵襄子、赵桓子、赵献子三代君主,其疆域不断扩大。

赵国在取得太行山以东的领土后,疆域开始与齐、燕、魏、韩、中山等国家接壤。面对列强争雄、逐鹿中原的形势,地处偏隅的国都晋阳显然不能适应赵国与列强间政治、军事、外交角逐的需要。

公元前423年,即赵浣重新执政的第一年,赵将国都从晋阳迁至中牟,完成了赵国前期统治中心的战略转移。

赵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于是,赵烈侯成为赵国的开国国君。

中牟为都历经献子、烈侯、武公、敬侯,共38年,为以后进取河北平原、拓广西北边陲疆域,乃至最后定鼎邯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86年,赵敬候迁都邯郸。邯郸作为地名在商纣王时已存在,至春秋时期,是晋国东部地区的大都邑。它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平原上,不仅土地肥沃,地利宜农,而且处于南北交通大路上,并与太行山东西径道相连,既可四方交汇,又可攻可守。

公元前325年,赵肃侯病死,年少的赵雍继位,即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是一位天资卓越胆识过人抱负远大的君主。当时,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

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赵武灵王见北方游牧民族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于是,他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由于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因此,施行阻力很大。

“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赵文、赵造、周绍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有什么礼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订法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订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

赵武灵王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

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

赵武灵王听到后,召集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寡人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起,赵国的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后来不但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夺取林胡、楼烦之地,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管辖范围达到河套地区。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改革以图强,在变法改革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显著,在军事上的改革却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最。

“胡服骑射”虽然是一场军服改革,但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使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勇于革新的思想得到树立,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两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心理基础。

【旁注】

楼烦 北狄的一支,约在春秋之际建国,其疆域大致在山西西北部的保德、岢岚、宁武一带;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古楼烦国不是戎狄之国,而是周天子所封诸侯,为子爵。至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略河南地”,赶走楼烦王,在此置朔方郡。从此楼烦人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中。

寡人 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东汉末年,群雄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而枭雄如尔朱荣、高欢自称为孤。

商鞅 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

【阅读链接】

赵邯郸都城分为两大部分:赵王宫城区和手工业商业繁荣的居民区。宫城区又由西城、东城、北城三部分构成,平面是“品”字形。西城区近似方形,南北长1416米、东西宽1392米。

城址中部有一座俗称“龙台”的高大土台,是王城主体宫殿的台基。现存地面部分呈方形,南北288米、东西267米;顶部平坦,南北132米、东西102米,高出地面19米。

由龙台往北,还有两座夯土台,形成一条南北向中轴线,两侧又各有一座土台,当年是一个“十”字形的宫殿建筑群,主次分明,脉络清楚。

据考察,这就是赵王城的王宫。东城南北最宽处1434米,东西最宽处935米,呈长方形。东、西两城之间有城墙相隔,又有城门相通,在城门附近,南北各有夯土台一座,俗称“南将台”、“北将台”,与其他夯土建筑遗址构成另一组有中轴线的宫殿建筑群。

北城平面形状不甚规则,在东、西城的北面,因规模小,又称小北城,东西宽1326米、南北长1557米,城内有两座高大夯土台,是宫殿建筑基址。整个王宫区出土的遗物有布纹或方格纹瓦片、斜绳纹筒瓦、素面平瓦当、四叶走兽纹圆瓦等,这些都是宫殿式建筑所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