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为“国剧”的京剧

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宋杂剧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戏剧作为一种较完备的综合艺术形式出现了。

北宋灭亡后,由于南宋与金朝的南北对峙,宋杂剧开始南北分流。在南方,产生了被称为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的南戏;在北方,则产生了被称为金院本的北方杂剧。

河东和河北是北方杂剧产生和形成的地区。河东的平阳和河北的真定是北方杂剧最早的两大表演中心。金朝迁都中都后,中都于是成为金院本的表演中心。

金院本同宋杂剧一样,在演出体制上仍是一场两段,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等5种角色,也与宋杂剧相同。然而,在演唱上,金院本与宋杂剧却有很大不同。它的不少唱段是用当时流行于燕京和冀州一带的曲调来唱的。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诸宫调等说唱艺术以及北方各民族的民间歌舞表演艺术后形成的。其剧本体裁一般每本分为4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则另加入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净等。演出体制与金院本大致相同,即以正旦和正末为主演,每折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一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朝末年,北方杂剧开始衰落。从元代后期至到清代中叶,流行在燕赵地区的戏曲声腔主要有丝弦戏、板腔、北昆三种。

丝弦戏又称弦子腔、弦索腔、丝弦腔、姑娘腔、罗罗腔等,主要流行于河北中部地区。

北昆源于昆曲。昆曲产生于江苏昆山,明朝中叶传入北京,并逐渐流行于燕赵地区。明末清初之际,它又取代了板腔,成为燕赵地区最受欢迎的剧种。流行于燕赵的昆曲在咬字吐音和风格上与流行于江南的昆曲略有差异,因此被称为“北昆”。

板腔源于南方剧种弋阳腔。明朝中期以后,弋阳腔流行于北京。随着时间的推移,弋阳腔在燕赵地域流行的同时,它也逐渐北方化了。因此,它又被称作“京腔”、“高阳高腔”等,在演出风格上与早先的弋阳腔有了明显差异。

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

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城。1785年,清朝朝廷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1790年,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以唱二黄声腔为主,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也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

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4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

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道光年间,汉调进京,汉调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

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黄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汉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

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

其后,经程长庚、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等艺术大师的不断革新改造,京剧艺术构成了一套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日臻完美,成为传统戏剧艺术的集大成者,风靡全国。

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1300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其中《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野猪林》、《二进宫》、《拾玉镯》、《挑滑车》、《四进士》、《搜孤救孤》、《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等剧家喻户晓。

【旁注】

诸宫调 是我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

净 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

弋阳腔 戏曲声腔。简称“弋腔”,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明清两代,弋阳腔在南北各地繁衍发展,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

秦腔 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时期的西府地区。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汉调 我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早期同徽剧经常相互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对湘剧、川剧、赣剧、桂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

【阅读链接】

行当划分由来已久,对京剧划分行当影响最大的,当数汉剧。

汉剧共分为10种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

这10种行当所扮演角色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剧里边的生行;净与京剧里的净是一样的,指的是花脸;旦就是京剧里的旦,指的是女角色;贴,是贴旦的简称,京剧在早期划分行当,也包括贴旦在内,指的是比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称二旦,例如现在京剧《红娘》里扮演莺莺小姐的,就是贴旦。夫,扮演车夫、轿夫、马童、衙役一类角色。

总的说来,汉剧的这10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