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京畿神韵

金元明清奠都北京,燕赵便成为腹里、京畿,元以后处于全国中心地位的京都文化同燕赵地域文化相结合,使燕赵文化出现了新的变化,成为燕赵历史文化极为辉煌的部分。

几代封建王朝奠都北京。全国各地的人才和各民族文化在北京融汇、聚合、交流,又辐射至全国各地。而从北京至全国东南西北各地,或从全国各地进入北京,都必须经过燕赵大地。因此,燕赵文化的色彩更加浓厚。

笙管乐遍布冀中平原

在冀中平原,即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一线以北地区,流传着一种民间音乐会,因主要用管子领奏、笙等和奏,故又称“笙管乐”。

除笙、管类乐器外,另有云锣、笛及击奏类乐器鼓、铙、钹等。乐曲分套曲、小曲及独立成套的打击乐三类。套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是“笙管乐”的主要组成部分。

冀中笙管乐原有“北乐会”、“南乐会”两种演奏形式。“北乐全”乐队编制8人至10人,主奏乐器管子的管身较细,音量较小,发音柔和,演奏风格古朴端庄,速度缓慢,比较典雅。

“南乐会”乐队编制往往在10人以上,主奏乐器管子的管身较粗,除一支管子为主管外,还配有多支付管,因此,吹奏起来,声音洪亮,旋律多变化,演奏风格活泼风趣,速度较快,比较热烈。因此,“南乐会”成为冀中笙管乐的代表。

廊坊固安屈家营音乐会源远流长,相传系以师旷为祖师。据考证,屈家营音乐会的历史可以清晰地追溯至15世纪中叶,明清时期已在京津寺庙和冀中民间演奏。

屈家营音乐会乐队编制固定,24名乐手演奏为“满棚”音乐,12名乐手演奏为“半棚”音乐。

屈家营音乐曲目丰富,包括13支套曲、7支大板曲、20支小曲和一套打击乐,由普通流行的传统曲牌和本身独有的曲目两大类组成。

内容包括宗教佛事、民间哀乐、故事传说、封建宗法、军政事务、自然生态、节令、动物、景致与儒家学说、人物、事迹等方面。

演奏乐器包括管、笛、笙、鼓、镲、钹、铛与云锣,也有用于集合会员和出会开道的大号铜锣。其演员角色有总管、攒管、香首、师者和一般会员、会友等。

传统活动日是农历正月初一与正月十五:正月初一的演出是拜会和游庙,正月十五的演出是纪念师旷祖师和超度亡灵。除此之外,平时在赶庙会和求雨等活动中也演出。

屈家营笙管乐曲目丰富,乐谱完整,乐手技艺精湛,在我国古代音乐及寺庙音乐与民间音乐交融衍变的研究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涞水南高洛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村庄,自古村里文化底蕴极其丰厚,其中尤以南高洛音乐会名播四方。南高洛音乐会,也称后山古乐会。

涞水南高洛音乐属于古代祭祖和宫廷鼓吹乐遗存的活化石。

南高洛音乐会有一条“不准增加新曲目,不准增加乐器种类,不准改变演奏方式,严格按老艺人传下来的规矩进行演奏,不准走样”的会规。因此,尽管经过了很长的时间,高洛音乐会仍保留着“奏、打、舞、唱”的遗风。

南高洛音乐会的主要乐器有大管、唢呐、笙、笛子、喇叭号、大鼓、二鼓、大锣、底胡、板胡、堂鼓、盆鼓、铙、镲等10多个种类。

演奏时,由大管领奏,打击乐配音,一般使用4度和弦和8度和弦。乐谱原来使用古老的工尺谱,后来改用简谱。演奏形式上原来多以大齐奏单一旋律为主,后来逐步掌握了多声部转调乐曲的演奏。

南高洛音乐会分文、武两坛。文坛负责唱、诵、念、宣卷、统表等事宜,武坛是吹打演奏。

演奏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笙、管、笛、锣为主的乐器演奏;二是以木鱼、磬、碰钟、云锣、铙、钹、鼓板为主的法器演奏。据当地老艺人回忆,音乐会鼎盛时,乐手多达300人,每器都有10人以上操奏,奏、打、唱一应俱全。

高桥村音乐会为僧传吹打乐,相传系由清康熙年间云游至此的正定大王庙乐僧广达和尚所传的佛乐演变而来,俗称和尚经。其演奏时由管子领奏,有3个和尚诵经,12个乐师演奏。

高桥村音乐会靠家族方式传承延续,自诞生之日起,即以尚姓人为主要乐师。尚家不仅世代精通“点笙”,而且谙熟音律古韵,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桥村音乐流传久远而不走形。

高桥村音乐属当地“北音乐”,又称“经”,有别于俗世民众自娱自乐的“南音乐”,俗称“会”。北音乐乐器形制较小,音乐节奏较快,乐手着装也不同于“南音乐”。

高桥村古乐较好地保存了远古民间吹打乐的原始风貌。同时,高桥村音乐中蕴含着当地民间音乐的成分,带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对研究佛教音乐与地方民间音乐的交融互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乾隆时,胜芳镇镇先后建起了12道“音乐会”,其中以胜芳镇南音乐会最为著名。

胜芳镇南音乐会是寺院佛教音乐流传民间的产物,其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胜芳镇南音乐会风格古朴,自创会以来,历经数百年而变异甚微。其演奏方式、演奏内容、使用乐器等都有严格定规,鲜有改动。

霸州胜芳镇音乐会能演奏30多支曲牌,最擅长大套曲清吹、山坡羊等。曲目中既有佛教乐曲,也有俗世风格的村调,雅俗兼具,深受民众喜爱。

除参与当地丧事民俗活动外,霸州胜芳镇南音乐会每年还要出庙会演奏3次,并主办胜芳琉璃佛。胜芳元宵灯会期间,霸州胜芳镇南音乐会是唯一可以参加摆会的乐社。

霸州胜芳镇南音乐会于清末开始兼收高腔、昆曲,成为镇内两下锅的最大音乐社团。在当地众多音乐会中,幡旗、角灯、鼓架、茶挑等构成的宏大阵形成镇南音乐会的特色。

胜芳镇南音乐会的演出仪式、阵形及具有独特风格的相关器物都是佛教音乐在民间的真实遗存,也是认识研究古典佛教音乐及当地民俗民风的重要资料。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屈家营音乐会、高洛音乐会、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正面临着传承的巨大困难,只有加大保护力度,才可能传承这一优秀民间文化遗产。

【旁注】

笙 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古代八音乐器之一,借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发声,是吹管乐器中唯一的和声乐器,也是唯一能吹吸发声的乐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感染力强。

师旷 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在晋悼公初年进入宫廷担任主乐大师,凭借其艺术造诣、满腹经纶和善辫口才赢得悼、平二公的信任,悼公末抑或平公时为太宰,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

镲 蒙古、藏、侗、傣、汉等各民族互击体鸣乐器。演奏时,持镲和演奏技巧与钹相同,发音清脆明亮。常用于佛教、道教音乐和文娱活动中。在藏戏、京剧、豫剧、晋剧等戏曲、少数民族民间乐队、河北吹歌、十番锣鼓、福建南音、潮州锣鼓等器乐合奏和舞蹈伴奏中,也是重要的节奏乐器。

法器 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法器如果以用途来区分,一般大约可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等6种。

【阅读链接】

冀中笙管乐的演奏者全部是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民,除农忙季节小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聚集起来演奏。除自娱外,有时也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的礼仪演奏。

特别是每年的灯节前后,更是吹歌会的活动高峰,各村吹歌会都要受聘到邻近的友好村庄去“串村”,一路不停地演奏,乐队一进村则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冀中管乐代表性的乐曲有《放驴》、《小二番》、《大二番》、《万年欢》、《集贤宾》、《哈哈腔》、《双黄莺》、《豆叶黄》、《脱布衫》、《大扯不断》、《抱龙台》、《大绣鞋》、《小磨坊》、《斗鹌鹑》、《八仙庆寿》等。